现在,这个地球上,一场更大规模的“超市抢购”正在上演。只不过,抢的不是鸡蛋和卫生纸,而是关乎国家命脉的战略资源。
而我们中国,就是那个在货架前,默默把购物车塞得最满的“大爷”。
“购物车”里,先装满“工业味精”英国有家报纸,叫《金融时报》,前段时间就跟个狗仔队似的,发了篇文章,说发现我们中国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一直在国际市场上“扫货”。
“镍”金属,普通人可能不熟。但它可是个宝贝,被称作“工业的味精”。少了它,你开的新能源车电池可能就歇菜了,天上飞的先进飞机发动机也得趴窝。
我们买了多少呢?据说,超过10万吨。买回来之后,也不用,就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国家的战略仓库里。
英国媒体就分析说,哎呀,中国人这是有危机感了,觉得未来可能会有人不卖给我们了,所以提前“囤货”,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我们确实有危机感,毕竟自家地里这东西不多,得从外面买。提前多备点货,心里踏实,这没毛病。
但如果你觉得,这场“抢购”里,只有我们在行动,那就把这事儿想得太简单了。
“隔壁邻居”急了,想来抢我们家的“盐”就在我们往自家“厨房”里搬“味精”的时候,隔壁的欧洲邻居们,也急眼了。
他们不抢“味精”,他们想抢我们家的“盐”——稀土。
稀土这东西,比“味精”还关键。它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灵魂”,没了它,什么芯片、雷达、导弹,都得变成一堆废铁。
欧盟有个管工业的大官,最近就急吼吼地开大会,说咱们不能再等了,必须赶紧团结起来,建立我们欧洲自己的“稀土盐罐子”,不然以后人家不卖给我们,我们就得吃白饭了!
你看,这事儿是不是就有趣起来了?我们担心别人不卖给我们“味精”,所以我们去囤。他们担心我们不卖给他们“盐”,所以他们想来抢。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做买卖了,这分明就是一场“厨房里的战争”。
“凭啥你的盐,不能便宜卖我?”——一种根深蒂固的傲慢
很多人可能会问,那我们就卖给他们呗,还能挣钱,多好。
问题是,人家想的,可不是“公平交易”。就在前不久,他们对我们卖过去的电动汽车搞各种调查,非要我们把电池是怎么做的、配方是什么,这些压箱底的秘密都交出来。
就像你辛辛苦苦开了家爆火的包子铺,他跑过来说:“你这包子不错,但我想看看你的馅儿是怎么调的,你把秘方给我,我再考虑要不要让你在我家门口继续卖。”
所以,当他们想买我们稀土的时候,我们就回了一句:“行啊,那你也得告诉我,你买我们这‘盐’,是准备炒什么菜,给谁吃啊?”
可人家不乐意了。在他们一些人的观念里,他们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美食家”,我们只是个“卖原材料”的。我们想挣他们的钱,就得无条件地把好东西双手奉上。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傲慢,几百年了,就没变过。
所以,当他们发现“好好说话”行不通的时候,就开始耍赖了,又是要给我们的车加关税,又是要抱团来“抢盐”。
但他们忘了,这个“盐”,还真不是他们想抢就能抢走的。这“盐”是我们家的独门秘方,我们怎么用、怎么卖,我们自己说了算。想让我们敞开供应,好让你们回去造枪造炮来对付我们?想得美。
我们自己也过过苦日子,知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想再让我们把宝贝当垃圾卖?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盐”从地里挖出来,很伤身体,会把我们家后院弄得乌烟瘴气。我们现在要保护环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不可能再为了那点钱,去干这种傻事了。
聊到这,我想说句心里话。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是热爱和平的,不喜欢惹事。但我们也不怕事。
那一百多年的历史,让我们刻骨铭心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家里没有余粮,说话就没有分量。
我们今天拼命地“囤货”,囤镍,囤各种各样我们需要的资源,不是为了跟谁一争高下。
我们只是想在暴风雪来临之前,多准备一些能让我们温暖过冬的柴火。
这样,当外面寒风呼啸的时候,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家里,喝着热茶,看着孩子嬉笑,而不是瑟瑟发抖地担心,明天会不会断炊。
10万吨镍,只是我们往柴房里添的第一捆柴。
只要外面的天还阴着,我们的“囤货”行动,就永远不会停止。
你觉得,在我们的“购物车”里,下一件应该“囤”的,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