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AI这几年走过了过去IT时代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历程,大家最近一年也从卷模型能力、卷参数量,转变为如何去做AI的商业化。”
在微软2025Build大会落幕后的5月22日,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陶然携多位高管,面向搜狐科技等媒体分享了这次大会的关键信息,以及对AI接下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去年被视为AI大模型商业化元年,微软在全球范围内发力Copilot(智能副驾),但在今年的Build大会上,Agent(智能体)已然成为重心。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会上宣布智能体的世界已经到来,提出构建开放的智能体网络,并在开发工具、应用、平台、数据、基础设施等层面发布了多项更新。
MCP和A2A是构建智能体世界的基础协议
从Copilot到Agent,微软尝试抓住一波又一波的AI应用大潮。这并不是说微软放弃了Copilot这种应用形态,或者说Copilot不再重要。
按照陶然的说法,这是AI变成人类的智能副驾的目标已经变成现实的前提下,整个人类社会和全球科技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今天AI的能力已远不止于只是提供简单的信息生成、总结和摘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人类自主完成任务。”陶然认为,Agent和Copilot最大的区别是完成任务的主体,由人变成了智能体。
不过,他表示,Copilot将作为AI智能体的UI,负责进行交互,去定义人机交互所有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未来不只是完成单一任务的智能体,而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集成以及更加多元的智能体网络。
比如,订外卖等日常操作可以一句话让智能体完成,相当于每个人配了一个秘书。“在开放的智能体网络的时代,当每一个人有N个秘书的时候,世界会发生颠覆性的效应,这个时代刚刚开始。”
要想实现这样的智能体网络愿景,需要模型的能力。陶然认为,Scaling Law在今天依然有效,随着算力不断增加,以及更多的基础设施侧的优化,大模型的能力还在持续提升。
“但这个提升已经发生了多元化,从两年前只谈参数量,只谈算力,到现在百花齐放,不止预训练侧的Scaling Law,还有推理侧的Scaling Law,以及不同多模态的Scaling Law。”
当然,模型仅仅是实现智能体网络当中的一部分。
这次Build大会上,微软宣布全面支持MCP(大模型上下文协议)和A2A(智能体之间协作协议),GitHub、Copilot Studio、Dynamics 365、Azure AI Foundry、Windows 11等全面支持MCP。
“如果说HTTP协议推动IT业在过去20年内创造了千万、亿万个网站,那MCP和A2A将会是构建智能体世界的基础协议,未来也可以创造出来千万级别甚至亿万级别的智能体。”陶然表示。
具体来说,通过MCP打通垂直的技术栈,包括数据、存储、网络、模型,以及上层应用;通过A2A把各个智能体之间的交互横向打通,从未实现横向和纵向的智能体的连接。
“微软的智能体网络也会对外开放,欢迎所有的大模型,所有的应用,所有的APP都加入其中,一起打造未来的企业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智能体的世界,这是微软未来的愿景。”陶然表示。
这个愿景的核心是,微软希望AI,或者说智能体成为企业的生产力。对此陶然的观感是,全球范围内AI铺开的速度,就像20年前互联网在企业内部普及的速度一样,且还在加速。
微软近日发布的2025年度《工作趋势指数》报告显示,未来6到12个月,企业将在产品开发、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网络安全、财务销售等方面计划加速对AI的投资力度。
“在AI浪潮下,企业管理者们也非常担心,如何让企业能够在其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可以弯道超车?”这也是陶然面对客户时,对方提出的需求。
陶然对此表示,企业第一步需要培养员工的AI素养。“当企业使用AI的成熟度、深度和广度是由员工决定的话,员工对AI的接受程度、吸收程度,将会决定企业未来的AI的使用率。”
同时,企业要借助AI帮助员工提高冲突解决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流程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这是全球企业都比较看重的方面。
中国企业AI应用正在进行新的范式转移
虽然中国市场在微软业务中占比较小(微软总裁史密夫曾透露为1.5%),但面向AI时代,微软依然想谋求业务扩展的机会。
对于中国的企业AI市场,微软的调研结果显示,84%的中国企业领导者表示今年会重新思考AI如何影响公司的核心战略和运营,75%的领导者表示希望用AI提高生产力,80%的领导者会考虑增加AI相关的新岗位,85%的领导者表示会部署智能体作为数字团队成员。
“这说明企业级AI趋势变得更加务实,更加关注能否带来真实的业务价值。”陶然分析到,中国企业对大模型,包括Copilot、智能体的应用,正在进行新一次的范式转移,呈现出三个变化。
第一,越来越多的企业,AI应用场景正在从简单的AI聊天框,变成了更多的以多模态驱动的AI交互场景。第二,企业不再只是使用一个大模型,而是更加多元化,更加务实。
“我们也认为AI大模型的时代不会有所谓的Big is All,就是一个最大的吃掉所有模型市场,一定是个百花齐放的模型市场。”
第三,中国企业对AI的应用已从RAG(检索增强生成)的阶段跳升到如何把多个系统的数据和流程通过智能体去实现。“这个趋势引领全球,所以中国市场对AI的响应速度真的非常的快。”
陶然认为,企业AI转型要把把握四个关键机会:提升部门和员工AI生产力、用AI技术再造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新定义AI驱动的客户交互体验,以及打造下一代AI原生的企业产品和服务。
“目前AI主流落地方式,是员工+智能体来完成特定任务,随着成熟度提升,员工会主导智能体,变成智能体的经理和老板,人将成为智能体的管理者,这会出现一些爆发性的革命性场景。”
作为零号客户,微软也在自我革新。如微软已有30%的代码是借助AI完成,客户服务通过AI使得首次呼叫解决率提升31%,并在销售、安全合规、人力资源、法务等业务领域进行了应用。
目前,全球有70%的世界财富五百强企业在使用微软365 Copilot,90%的企业在用Copilot studio构建自己的AI智能体。“AI不是飘在天上的东西,而是大家都在用,这是非常快的速度和效率。”
陶然表示,面向未来的智能体世界,微软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训练大模型,而是把所有市面上最通用的大模型的能力,真正变成企业价值的引擎,给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安全、可信、合规、可用的AI企业级平台和解决方案,这是微软在AI时代的定位。
目前,微软Azure AI Foundry已囊括OpenAI、LLaMA、Grok、DeepSeek,以及AI开源平台Hugging Face等在内的约1900个可用的大模型,并提供各类工具帮助企业进行智能体的快速开发。
此外,陶然还强调,微软会保证安全合规,承诺不看客户数据,更不会把客户和AI大模型交互的数据,用于任何大模型的基础训练当中,并承诺帮助用户解决模型生成的版权问题。
下一篇:四只沪深300ETF午后突发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