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AI应用商,百融云创(百融云-W,6608.HK)绝对是个绕不开的标杆。这家垂类AI龙头目前的客户版图已经覆盖超过7000家商业机构,涵盖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以及阿里、百度、字节、美团、小米、京东等明星企业。
作为AI行业应用的头部力量,百融云创在业内却是出了名的低调务实。但最近,这家港股上市公司却在市场中刷了一波存在。起因是有投资者关注到港交所披露的权益变动,显示百融云创CEO张韶峰在4月3日减持了186.79万股百融云-W股份。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减持行为被视为一个负面信号,可能会让市场对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和经营状况心生疑虑。于是,证券平台开始涌现出质疑之声。
那么,这场减持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经过笔者多方求证发现,该减持实际上是CEO股权激励到期归属时因自动扣税导致被动卖出。在港股市场,当股权激励(如期权行权、限制性股票解禁)归属时,激励对象需按归属日公允市值与行权价的差额缴纳薪俸税,这时便会形成被动卖出。这其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尤其是针对高管的激励计划。港股市场一直不乏相关的案例,且多是聚集在互联网、科技公司。
这也是被动减持和主动减持的主要区别,被动减持通常是因为税务或合规要求必须卖出,而主动减持则是出于个人财务规划,也即存在真·套现离场。
事实上,自百融云创上市以来,在多个股价高点阶段,CEO始终未曾减持。如今公司股价处于相对低位,以理性预期来看,更加没有主动减持的动机。并且,如果稍微考察一下百融云创近几年在AI领域的动作就能有个大致预判,那就是公司近几年加足马力打造Agentic行业生态,当前正处于关键扩围期,这反而是在释放CEO将会长期持有的积极信号。
百融云创可谓是业内最早布局Agentic的科技企业之一。在同行尚处于智能体概念验证阶段时,该公司已将智能体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展开应用。比如医药领域,智能体通过将用户的自然语言问题映射为对应的工作流,可以协助患者完成健康咨询,进行初步分诊,完成诊断档案的梳理归类。再例如,在金融领域,通过智能体可以快速输出包含资产配置优化建议、市场趋势预测的结构化报告,甚至还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提升私域客户运营效率,提升资产转化成果。
率先让智能体在场景中焕发生产力,除了超前卡位布局外,最关键的是百融云创找准了“大模型+智能体+应用”的正循环PMF(Product - Market Fit)。
这源于百融云创在业内备受认可的两大核心优势:AI技术成熟度及对垂直行业的深度理解。该公司管理层曾表示,受限于语义“幻觉”、专业知识缺失等问题,仅部署通用大模型并不足以支撑企业级智能应用,必须构建具备“感知—推理—执行”能力的智能体系统,从而驱动AI技术以可控、可靠的方式落地于场景。
但即便如此,仅有大模型和智能体本身依旧无法完成产业价值闭环。二者之间需要一个连接桥梁——智能体构建平台,而这才是Agentic这一赛道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智能体构建平台是实现从通用AI向行业AI转化的底层基础,更是打破场景次元壁,打通智能体从模型到实际业务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正如微软近期发布的报告中谈到的,“只有那些真正做到将AI和智能体相结合的公司,才能释放出巨大的价值潜力。”
由百融云创打造的企业级智能体构建平台——Cybotstar已经嵌入到商业机构的营销管理、客户运营、客户服务、员工培训、风险管理、办公管理等多个复杂任务场景中,驱动智能体发挥出接收任务并进行精细拆解的最强“大脑”和精准执行的可靠“手脚”。
所以,在AI产业从模型大练兵到智能体生态定型演进的关键阶段,一家已经走向成熟应用的科技公司CEO会选择逆势减持吗?答案不言自明。
“展望2025年,百融云创将加大投入,加强对垂直行业深挖,构建世界级的AI语音基础设施,开发和推广更强地AI产品来实现业务增长和技术创新。我们对这个计划充满期待,也相信我们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我们相信,这些付出会带来长期的价值回报。”在百融云创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张韶峰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