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到地缘政治影响上市进程有所滞后,但四年来香港最大规模IPO几乎已被宁德时代预订。
5月6日,香港联交所相关页面显示,宁德时代已通过聆讯,距离正式上市只差临门一脚。根据多家媒体获取的信息来看,此次宁德时代募资金额在40亿美元至50亿美元,将会是2021年快手上市后香港最大规模的IPO。
半年花了22亿欧,募资拟用于匈牙利工厂建设
支撑高募资规模的是宁德时代稳定的基本盘。据高工产研行业报告,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市占率已连续8年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到37.9%;储能电池市占率也连续4年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到36.5%。截至2024年12月31日,宁德时代已实现动力电池累计装车超1700万辆,相当于全球平均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装载宁德时代电池,而其储能电池在全球应用超过1700个项目。
规模效应为宁德时代带来较为可观的回报。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3年,宁德时代收入分别为3286亿元、4009亿元。
然而,受制于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降,2024年,尽管宁德时代电池产品销量有所增长,但由于公司产品价格相应调整,导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下滑幅度为9.7%,这也是其上市6年来营收首次下滑,录得3620亿元。
拖后腿的业务主要是动力电池系统,2024年该业务营收同比下滑11.29%,营收占比从71.15%缩窄至69.9%。而储能电池系统营收也同比下滑4.36%,营收占比从14.94%扩大至15.83%。
不过,宁德时代持续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亦得益于公司技术研发能力与产品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全球市占率不降反升,净利润逆势打破历史纪录。2024年,宁德时代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同时为回馈股东,宁德时代大方将50%利润用于股东分红。
庞大的现金流是宁德时代花钱的底气。招股书显示,2024年宁德时代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达到4175.25亿元,而截至2024年底,宁德时代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701.6亿元,同比增长13.43%。
但宁德时代的“不缺钱”可能不适用于欧元层面。此前有声音指出,宁德时代的外汇储备难以覆盖动辄数十亿欧元的投资及持续的海外战略布局需求。
据其2024年报,其欧元外汇确实正在快速消耗。截至2024年底,欧元余额16.1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21.61亿元),较该年年中的38.58亿欧元减少58%。
在欧洲投建多个大型电池工厂或是欧元快速消耗的主要原因。目前宁德时代2018年投建的德国工厂已投入运营,但2022年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资的电池生产基地仍在建设当中,预计总投资金额不超过73亿欧元,总建设期预计不超过64个月。
该工厂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和二期总投资约为49亿欧元,目前已投入约7亿欧元。宁德时代表示,剩余资金将于未来陆续投入,以按计划完成建设。
同时,宁德时代也在积极推进西班牙合资工厂的筹建。去年12月,宁德时代官宣与Stellantis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并以合资公司为主体在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萨拉戈萨市兴建合资电池工厂,该电池工厂预计总投资规模为40.38亿欧元。
如此看来,宁德时代的欧元储备正在告急,这或是宁德时代境外IPO的重要原因之一。招股书中,宁德时代明确了,IPO募资除了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还将用于推进匈牙利一期和二期建设。
有业内人士认为,手握大把人民币的宁德时代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海外产能扩张的资本需求,只是通过香港IPO直接融资,更能借助外汇融资渠道规避汇率风险对冲成本。
被格外关注的IPO
招股书中,美国作为重点市场被宁德时代单独列出,但美国却并未给予宁德时代对等的友好信号。
2025年以来,美国颁布了若干新的关税及相关政策。具体而言,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额外关税自2025年3月4日起增至20%。2025年3月26日,美国宣布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节授予的权力,对从所有国家进口的汽车及部分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2025年4月,美国宣布对所有进入美国的进口商品征收新的对等关税,并进行了若干后续修订。
这些针对中国企业的打击政策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共振。对此,宁德时代表示,上述政策对业务的影响暂时无法准确评估,将密切关注相关情况。在日前的路演活动中,宁德时代管理层则表示,美国储能电池客户购买的储能电池相当一部分没有安装在美国,因此“对等关税”对宁德时代既有业务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公司也很难预测美国本土市场未来的变化。
而针对宁德时代香港IPO,美国甚至直接出手干预。4月17日,作为宁德时代赴港上市承销商的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被美国众议院中国事务特别委员会致信要求退出承销事宜,理由是宁德时代被纳入中国军事企业清单。
尽管就目前发布的聆讯后资料集来看,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仍为宁德时代承销商,但据晚点报道,宁德时代的上市进程还是受到了延期影响,原定于4月最后一周至5月初的IPO,被推迟到五一假期之后。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