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强硬”“极限施压”著称的特朗普政府,在中美关税战中一度声势浩大,试图用一己之力撼动中国的经济结构。
然而仅仅在对抗的二十多天后,这位以“谈判艺术”自诩的总统,开始频频释放“中美谈判活跃”的信号,甚至坦言高关税“不可持续”。
是什么让特朗普低头?又是什么让他承认,自己对中国“打错了算盘”?
一、特朗普的战略误判
在特朗普政府发动关税战时,有一个广泛存在于美方内部的前提假设,即中国出口对美国市场高度依赖,因此必然是第一个“上门求和”的国家。
这个判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美国长期自我构建的市场优越感之上。
特朗普及其幕僚低估了中国政府的战略弹性和反制能力,他们错误地以为,一旦宣布关税,中国就会迫于经济压力主动让步,以维护对美出口通道。
然而中国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决心展开反制。
这场误判的根源,是对中国现代经济体系与政治机制的无知。
中国的体制允许政府在关键时刻进行宏观调控和资源重组,其内部凝聚力远胜于美国想象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而民众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也远非“碎片化的抗议与政治妥协”所能类比。
二、美国战略威慑的瓦解
在宣布对中国实施“对等关税”后,特朗普信誓旦旦地表示:谁最先上门谈判,谁就能得到最好的条件。这不仅是谈判语言,更是一种外交讹诈。
他的财政部长甚至公开表示,“只要你不还手,关税就是最高的了。”换句话说,美国认为自己已经做了最极端的举动,剩下的就是看对手屈服。
然而,事实狠狠打了他们的脸。中国在特朗普宣布关税次日,就以同样力度反制,不仅在时间上领先美方,还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中国没有让步的打算。这种迅速、高效、毫不含糊的反应,直接粉碎了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施压-谈判-妥协”的老套路。
特朗普随即陷入“威慑失灵”的困局:他继续加税到145%,中方也毫不动摇地升级反制。
美国企业开始叫苦,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农业州的反弹声音高涨。特朗普意识到,自己的政策不仅没有迫使中国低头,反而逼得中方更强硬、更团结。
他终于承认:关税政策“无法再升级”,继续加税不会换来谈判,只会让美国更难受。这时候,他开始“认错”,但不是出于反思,而是因为他已经没有其他选项。
三、误判背后,是对中国的根本性不了解
特朗普的低估不是一个人的错误,而是美国政坛的集体盲区。
长期以来,美国政治精英习惯于将中国视为“制度落后”“经济依赖型”的发展中国家。
他们相信,中国不敢与美国进行结构性对抗,因为代价太高。但他们忘记了,中国不是30年前的中国,它拥有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快速反应的政策工具,以及坚韧的国民意志。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反制方案前,早已将各种应对剧本演练无数次。一旦美国真的开火,中国立刻启动应急机制,不仅迅速实施关税反击,还同时通过外交渠道在联合国、WTO等多边平台发声,批判美国单边主义。
特朗普在遭遇连续反击之后,急于释放“中美正在谈判”的信号。但中国外交部却直接揭穿:“没有谈判,更谈不上达成协议。”
这背后,是中方对于规则、公正与主权的强烈态度。美国以为自己可以在桌上扔下重锤,逼迫中国回谈判桌,却没想到中国连桌子都不想坐——你既然单方面撕毁协议,那谈判就不再是双边平等的游戏。
特朗普终于明白,中国不是那个可以靠“施压+恐吓”制服的对手。他之所以认错,是因为中国用行动告诉他:我们可以奉陪到底,也可以不再陪你玩
结语
特朗普的认错,是美国对中国误判的一次现实校正。他被迫承认,美国旧有的博弈逻辑,即单边主义、零和思维、高压战术,在面对一个成熟、自信、拥有完整战略体系的中国时,彻底失效了。
更大的问题是,这场误判可能不仅仅体现在贸易战上。从地缘政治到高科技竞赛,从全球治理到价值体系,美国的部分精英仍沉溺于“美国例外论”的幻觉之中,而不愿意接受一个更复杂、更独立、更主动的中国正在崛起。
今天特朗普的“认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