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昌市中心出发,汽车在如银蛇般盘旋于山间的道路上行驶一个半小时后,停在了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村口。4月16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凉山行来到了这里。
沿着土路步入三河村旧址,山坡上种植的桃树刚刚绽放出花朵,为这里的高海拔和气候条件作出了最好的诠释。“这里已经没有村民居住,只存有几户旧屋供游客参观。”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说,村民吉好也求的旧屋就是其中之一。
吉好也求家的旧屋。
吉好也求的旧屋房门不足1.6米高,稍不注意就会撞到头顶。 旧屋只有一间房,做饭、吃饭、睡觉都在这里。房顶低矮,几乎没有自然采光,唯一的光源是一个吊着的白炽灯灯泡。地面支着传统的彝家火塘,火塘一侧放着一排矮柜,柜门已损坏,斜斜地支棱着。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看望乡亲们。吉好也求的家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走访的第一户。习近平总书记细心地察看了院子里的鸡笼、猪舍,仔细阅看挂在门口的贫困户帮扶联系卡,了解一家人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需求和帮扶措施;关切地掀开床褥、摸摸被子,看看够不够厚实。抬头看见挂在房梁上的腊肉,又询问家里的吃穿怎么样。吉好也求激动地一一作答。当时,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为总书记唱了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
三河村新村处处是景。
七年过去了,吉好也求家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呢?记者在刘国富的带领下来到了三河村新村。
三河村新村村口。
在三河村新村的村口,一面土墙上粉刷着一行红底白字“共产党瓦吉瓦 习总书记卡沙沙”。在彝语中,“瓦吉瓦”是“好得很”的赞叹,“卡沙沙”则是“感谢你”的真挚。曾经的三河村,土墙茅屋、泥泞山路,是习近平总书记踏着冰雪亲临走访,带来了脱贫的希望。而今,彝家新居黄墙黛瓦,沥青路通到家门口,孩子们都有书读,特色产业让钱包鼓起来。
吉好也求在新房接受采访。
吉好有果的小目标。
吉好也求的新家里,客厅、厨房、卧室,满足了一家人的起居需求。粉刷得雪白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爱唱歌的吉好有果也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再一次唱起那首熟悉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她获得的纪念证书也被挂在了墙上。奖状旁,一张粉色的便利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我要努力学习,回报祖国,我爱家乡,我是中国娃,我爱奋斗,我的梦,中国梦,感谢对我鼓励的每个人,回报你们。加油鸭(呀)!”吉好有果稚嫩的笔触、活泼的语言,让记者仿佛看到了如今这个自信、开朗的少女快乐的成长历程。
吉好也求特地带着记者走进新家明亮整洁的厨房,大大小小的腊肉挂了一整排。“牛也有,猪也有,羊也有,生活越来越好了。”这个憨厚的彝族汉子,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满足。刘国富也骄傲地告诉记者:“三河村发展了苦荞、冬桃、西门塔尔牛、乌金猪等传统种养殖业,配套建设了民宿、酒店,还打造了斗牛场、‘村BA’篮球场、民俗一条街等文旅业态。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品质也显著提升。”
三河村村民齐歌唱。
吉好也求家的变化、三河村的变化,也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记录在了位于西昌市风情园路海河坊的凉山州脱贫攻坚陈列馆。
参观凉山州脱贫攻坚陈列馆。
陈列馆以“索玛花开幸福来”为主题,里面收集了大量珍贵实物及图片、视频,展示了党中央对凉山的深切关怀,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帮扶单位对凉山的关心支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注的一件大事,也是凉山不懈努力的任务。“我们始终牢记嘱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组织不散、机制不乱,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站在陈列馆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局长阿呷说哈向记者介绍道,“当前,特色农业已成为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支撑。凉山全力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推进农业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变。如今,凉山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已经形成县县有主导产业、乡乡有帮扶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三河村农产品。
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实施“农业强州战略”,聚焦打造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天府粮仓”凉山片区两大发展目标,围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育主体”四大重点领域用力,加快推动形成以粮油、生猪、草食畜、水果等6个“百亿级”和林果、蚕桑、马铃薯、花椒、家禽等8个“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为主体的“6+8”产业集群,持续擦亮凉山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
提起现在的好日子,这里的乡亲们总爱念上一句:“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沙沙!”这跨越山海的感恩,是最动人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