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当中,喜好烟酒的人不在少数,烟酒行业更是创造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庞大营收。在这两个领域,有两个人分别做到了各自行业内的顶尖,这两个人一个被叫做中国烟王,另一个被叫做中国酒王。
中国烟王褚时健,正是他让濒死的玉溪卷烟厂再一次走向辉煌,创下了累计供税1400亿的神话;中国酒王季克良,则是凭借自己的一腔热爱,让他在酒厂工作的这四十年时间里,足足饮下了2吨茅台。
一、烟王褚时健
在中国的烟草发展史中,褚时健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名字。少年时期的他,曾经历过丧父之痛,早早体会到了人生的疾苦。年轻时期的他有着雄心壮志,但却因为战争的来袭而扛起枪,义无反顾地冲上了战场。中年时期的他,又因为被打成右派,被迫下放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可以说,30岁前的褚时健饱经挫折,完全说不上一帆风顺。
事情的转折点在于1958年,他被调往玉溪元江县的红光农场,在这里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褚时健给上级领导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正因如此,他在当地工作了5年后被调往附近的曼蚌糖厂,担任工厂的厂长。
曼蚌糖厂多年来一直都在亏损,要不是当地政府每年的财政补贴,或许这个厂子早就已经彻底倒闭。看得出来,眼前这个工作对于褚时健而言绝对算不上美差。
但是,褚时健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外出赚钱养家,他可算不上是那种眼高手低的空谈家。正因如此,褚时健深入工厂一线,成功找到了多年来工厂亏损的原因,并让糖厂转亏为盈,每年的利润都在不断高涨。
在糖厂工作的这些年,褚时健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也正因如此,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就在前方等待着他,那就是挽救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
玉溪卷烟厂,是我国农产品采购部于1956年出资创立的项目,并于一年后正式建成投产。在创立初期,玉溪卷烟厂确实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销量神话,成功打响了“红塔山”的金字招牌。
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工厂内部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等到褚时健出任玉溪卷烟厂的厂长时,摆在他面前的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
烟厂的效益不好,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出来的卷烟质量差,群众不买账。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工人平时工作散漫,原领导不想着提升效益,而是想着怎么多捞一笔钱。因此,褚时健来到烟厂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工人们涨工资,进而加强监管,从最基础的产品质量开始抓起。
事实证明,褚时健的这个方法虽然朴实但却很有成效。几年时间里玉溪卷烟厂不仅重现了往日辉煌,更是逐渐上升至亚洲第一烟草企业。褚时健带领他的玉溪卷烟厂,累计纳税1400亿元,这在那个年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二、中国酒王季克良
在互联网尚未兴起的年代,在神州大陆上创下销量神话的人,除了烟草大王褚时健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他就是贵州茅台厂的酒王——季克良。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都是在建国初期创立起来的,贵州茅台也同样如此。1951年,贵州茅台厂由当地的省领导牵头创立,并于一年后开始投入生产。在当时,国家本土的白酒品牌有不少,而茅台则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第一名。由此可见,在建成初期茅台酒已经是众人皆知的名酒。
然而,贵州茅台和玉溪卷烟一样,都在创下辉煌后逐渐走向落寞,都在等待着一个人救之于水火。褚时健和季克良,就是创下奇迹的人。
1964年,季克良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此时的贵州茅台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我们的周总理向全国发起号召,希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学成之后前往贵州茅台,拯救这个知名白酒品牌。就这样,季克良踏上了前往茅台镇的列车,开启了他日后数十年的品酒之路。
季克良在进入工厂初期,虽然名义上是一名研究员,但他却和其他的普通工人一样,从最基础的工厂车间开始做起。这些车间经验,为他日后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季克良的到来,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让贵州茅台厂转亏为盈,但大家的心里都非常清楚,眼前这个小伙子带来的独特经验,已经让茅台厂开始逐渐好转。1978年,在经历了数十年的亏损以后,贵州茅台厂终于重新实现盈利。季克良本人,则是在五年之后被任命为茅台厂的厂长。
但是,更加热爱研究工作的季克良,认为担任厂长每天要负责的事务太多,反而会占用他的研究时间。于是,季克良主动辞去了厂长这份职务,成为了厂里面的第一位总工程师。
适当饮酒有益健康,这一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正是因为季克良本人的研究工作,才让这一句话成为众人心目中的共识。
季克良对茅台酒品质的把关达到了一种令人乍舌的地步,普普通通的一瓶茅台,从生产到投放市场,要整整经过5年时间。对茅台酒的成品进行化学分析,更是发现其中包含了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适度饮酒有益健康在季克良的努力下化为了现实。
毛主席和周总理曾对茅台酒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景,那就是希望茅台酒的产量能够突破一万吨。2003年,贵州茅台酒的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季克良终于完成了前人的宏愿。在万吨庆典仪式上,已经64岁高龄的季克良泪流满面:“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季克良在进入茅台厂工作之前,并不是一个会饮酒的人,而他为了研究茅台酒的品质,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品酒,只为让茅台的品质更上一层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季克良幽默地表示:“我在酒厂工作的这几十年,起码已经喝下了两吨茅台”。
三、总结
在上个世纪,褚时健与季克良二人在适当的时机站了出来,分别挽救了玉溪以及茅台这两个国民品牌,既让企业得到了传承,同时也成就了他们自己。虽然时间已经流转多年,但他们二人为品牌本身做出的贡献却永远也无法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