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零售业态深度比较框架:流通体系视角下的零售业态比较
报告共计:52页
《流通体系视角下的零售业态比较》从流通体系出发,深入剖析中美日零售业态差异、优势壁垒、兴衰更替及变革路径,为理解零售业态提供全面视角,助投资者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1. 流通体系与业态差异
- 中美日流通体系对比:美国为“大零售,小批发”,零售商主导,集中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流企业替代部分批发商职能;日本是“大批发,小零售”,批发商主导,零售业分散,消费需求细化促使其追求最小库存;中国则兼具大批发与大零售特点,“生产集中、消费分散”与“生产分散、消费集中”并存,传统批发利益复杂,新型批发缺失。
- 业态差异成因:美国租金低、人工贵、居住分散,超市为主流,便利店等为辅;日本人口密、节奏快、需求细,便利店和品类专卖店为主,百货等渐成辅助;中国电商发展快,成为主流,社区 + 购物中心为辅,这与居住形态和履约成本相关。
2. 优势壁垒与企业策略
- 商业模式与核心能力:美日零售多自营,以选品为核心,承担库存风险;中国主流零售为联营,收租模式导致业态同质化,缺乏核心能力。
- 企业竞争策略:零售企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创造价值,分为创造需求型(如Trader Joe、名创优品)和满足需求型(如拼多多、Costco)。创造需求型注重匹配,易形成品牌认同;满足需求型强在聚单、构建规模效应和高效履约。企业应先明确定位,构建相应能力,如Trader Joe定位特定客群,选品独具特色;山姆在中国定位中产,选品、供应链等针对性强。同时,企业应从单店UE向单客UE迭代,提高匹配效率,如会员制是汽车时代有效的聚单方式;并通过精简SKU构建单SKU规模经济,走向自有品牌和制造型零售,如Costco等企业做减法实现增长,考验选品和开发能力。
3. 兴衰更替与格局演变
- 流通革命与格局变迁:美日流通体系随供需变化经历多次“流通革命”,如日本第一次流通革命中超市崛起,第二次流通革命折扣店兴起,政策对竞争格局影响大。
- 中国零售格局趋势:中国多数行业从厂商主导的深度分销向零售商主导的高效零售转变,格局呈现品类维度的份额割据和履约维度的场景争夺。线上电商以品类心智竞争,线下品类专卖店崛起,低价竞争倾向明显,同时即时零售、前置仓、社区店等争夺场景份额。长期来看,随着统一大市场形成和要素自由流动,零售格局将再次走向集中。
4. 企业案例与变革路径
- 企业兴衰案例分析:沃尔玛在成长期坚持低价策略,押注农村和郊区市场,区域加密扩张,积极尝试新业态并投资科技,最终超越K - mart;Price Club虽有创新但执行不足,被Costco收购;西尔斯因未能顺应消费趋势和组织架构问题,转型失败;Target则成功转型为中高端折扣店。
- 胖东来模式特点:胖东来深耕区域,定位清晰,为本地居民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选品、运营能力扎实,供应链体系完善,注重服务细节和员工管理,尊重员工,其经营理念体现长期主义,虽模式复制有难度,但理念具有可复制性。盒马等线上企业拓展线下业态面临定位模糊、高运营成本、策略摇摆等问题。中国折扣零售业态处于成长期,本土零售应探索适合自身的形态,满足成功要素的企业有望成为中国本土的Costco,如拼多多等平台电商和部分线下垂类折扣零售业态。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