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就业还是保汇率的问题上,央行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其实,这本来就是市场创造的一个伪命题,保汇率是为了干嘛,归根到底还不是为了保经济,只不过有时能通过调整汇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汇率只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任何央行最终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就业。
经济学家还是太多了,为了证明自己工资没白拿,就得创造一些概念出来,一本正经地讨论一番。
换句话说,在保就业还是汇率的问题上,90次都是保就业,另外那10次也不是为了保汇率,而是恰好可以通过调整汇率保就业。再强调一遍,汇率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破除了这个迷思,就很容易理解,最近央行为何在频繁下调利率,包括6月13日将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15日又将中期借贷便利(MLF)下调10个基点,同样,20号的市场报价利率(LPR)也下调了10个基点。
毕竟,在20.8%的年轻人(600多万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失业率面前,汇率贬值又算得了什么呢,就业才是央行最关注的问题。
平日里,要是能够兼顾,央行自然很愿意保持人民币坚挺,但在鱼(就业)与熊掌(汇率)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汇率目标就会被放弃。
正因为如此,不出意外,今年人民币将长时间停留在7以上,甚至有可能跌破去年的低点7.38。
要是这次降息,还不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央行就应该接着降,直到经济复苏。三个原因:
1.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还很大。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而美联储、欧洲和日本央行都是零,完全将宽货币和宽信用的主导权交给了市场。
最重要的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和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也分别有1.9%和2.65%,而隔壁的日本已经实行了7年的负利率了。
即便一季度经济超预期复苏,股市和楼市泡沫重新泛起,日本新上任的央行行长植田和男仍向市场保证会提供无限流动性,维持负利率政策。
跟日本央行比起来,中国还有很多货币政策大招可以放。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
2.中国的CPI很低很低,完全不必担心货币超发会造成通胀。
大多数时候,央行不敢大水漫灌都是担心会引发通胀(比如美国的现状),但中国的CPI已经从年初的2.1%降到了0.2%,应该担心的是通缩而不是通胀。
说句难听的话,如果不得已要在两者中二选一,也宁愿要通胀而不是通缩,因为前者一般数年之内就能得到解决,而后者最起码得一代人的时间。
3.如果经济基本面强劲,货币贬值没什么可怕的。
过去两年,由于日本央行坚持不退出负利率政策,在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下,日元贬值了30%以上,结果日本经济不仅没崩溃,反而在重新崛起,日本股市甚至涨到天上去了。
这也验证了我上面的说法:汇率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标,如果能实现经济增长,汇率是可以被牺牲的。毕竟,汇率只影响贸易和投资,而经济好坏则事关所有人的就业和薪水,进而影响消费。
鲍威尔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美联储主席,但在疫情期间的零利率和无限量化宽松是完全正确的,即便导致了后来的通货膨胀。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降息降准都一定能刺激经济增长,如果一次不行,那就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