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中国证券报》26日刊发文章《向技术、产品与全球化竞争转变 光伏行业以“反内卷”和精专化破局》。文章称,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仍然呈现出一些亮点,如应用端新增装机量创出历史新高,累计装机规模可观,出口市场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为行业注入一股活力。展望下半年,“反内卷”成为光伏制造端的重要任务,相关政策与行业自律举措持续推进,同时,企业也在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力求通过做精做专减少同质化,推动行业向技术、产品与全球化竞争转变,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行业调整中现亮点
“回顾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7月25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光伏制造端为例,上半年的中心词就是“下降”。
上半年,电池片、组件产量增速保持在15%以下,多晶硅、硅片产量出现负增长。出口方面,上半年光伏产品的出口额同比下降26%。其中,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出口量分别同比下降7.5%、同比增长74.4%、同比下降2.82%。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今年一季度,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净亏损达125.8亿元,退市、兼并重组数量增加,企业生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不过,上半年行业也有亮点,光伏应用端上半年新增装机超过200GW,同比增长107%,创历史新高。”王勃华表示。
另一个亮点则是,在出口市场的分布方面,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光伏组件在新兴市场的出口量呈稳定增长态势。
“光伏发电的渗透率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王勃华介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为此上调了2025年光伏新增装机的预期。其中,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531-583GW上调至570-630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由215-255GW上调至270-300GW。
“反内卷”重视程度不断升级
“今年下半年,‘反内卷’将成为光伏制造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王勃华对记者表示,“反内卷”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升级。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进一步明确了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
“从去年相关文件提及的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如今的综合整治,覆盖面更广,协同性更强,这是非常大的变化。”王勃华透露,针对不正当竞争,协会通过研究并制定光伏各环节的标杆成本价,供企业和行业参考;同时,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工作,对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低价行为进行密切跟踪,及时上报主管单位。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提示,必须清醒认识到光伏行业发展正面临内外双重考验。向内看,供需阶段性结构性失衡压力有待进一步缓解,非理性低价竞争导致产业链价格持续探底,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困境,供应链稳定性受损,产品质量隐患显现。
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严大洲向记者透露,目前业内正在推进修订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曹仁贤也表示,协会将全力配合主管部门完善标准体系构建,强化治理监督,坚决杜绝低于成本价的报价。
创新商业模式做精做专
“产业链共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一道新能CTO宋登元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前几年光伏行业高速发展时,业内均瞄准“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商业模式同质化。
宋登元认为,光伏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无论是海上光伏,还是屋顶光伏,企业应从多场景差异化的应用场景中寻找市场。“把事情做精做专,专业性增强的同时同质化现象自然减少,这样每个企业都有发展空间。”宋登元称。
协鑫科技高级副总裁胡泽义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光伏发电的价格已颇具竞争力,行业需要做的是通过扩充应用场景来进一步打开市场规模。”胡泽义表示,例如国家提倡的零碳产业园等场景就可提高新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比重。
严大洲对记者表示,光伏行业应从“卷成本”“卷产能”“卷价格”向“拼技术”“拼产品”“拼全球化”转变。
对于多晶硅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严大洲认为,当前逆全球化导致全球资源配置低效,应加强全球科技治理与协同创新,寻求全球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方式与途径;做好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盲目发展;强化科技创新,营造尊重知识产权氛围。
“打造一个共生共荣的生态,让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从业者能够盈利,这应该是行业发展的初衷。”阿特斯高级副总裁熊海波对记者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