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KK三部曲,其中《科技想要什么》书很厚,举了无数的例子,其实就是为了说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科技推动的,同时科技的进步,几乎是不受人类主观意识控制的,科技自身已在持续演进,甚至智人的出现都是科技自我衍生的结果,人类只是在科技演进的过程中有一些阶段性的预见而已。”我很同意KK的说法,人类社会的进步及福祉的提升是由科技推动,而非政治家。同时,我更认为科技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群体聚集、城市化、国家、全球化、互联网”,即人类社群之间的日趋紧密的连接及因连接产生的高频交互的必然结果。
个人认为“连接及由连接创造的无限可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可逆的趋势,在未来“连接”将无处无时不在,此种无间断的连接或瞬时即可实现的连接将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持续发生;“在线并持续连接”将是现在及未来的一种常态,从人降生及物品呈现开始。
此种无处无时不在的连接将产生巨大的数据,海量的有意识、无意识、自主、被动的“连接数据”在整个在线系统中流转、运行、筛选的过程中,必然不确定的产生若干新的发展契机:科技的快速迭代、人类共识的加速形成、生活方式的变革、商业模式的颠覆与创新。持续产生的在线数据,当然会加速AI的迭代及AI从实验室走向广域的生产、生活、交易过程。
连接,产生交互,交互孕育创新,创新提升效率,效率提升福祉,更是生命延长的相对方式。
连接思维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1、 好奇心
以儿童般的赤子之心(好奇心)敏锐的感知周遭的变化,并适时发现新生事物(新商业模式、新品牌、新科技、新玩法儿、新娱乐……)。
2、 相关性思考
变化、革新、新生事物与当前、未来的自己有可能相关吗(工作、生活、投资、兴趣)?会产生哪些影响(积极的、负面的、约束性的)?这些影响大概会在什么时间点发生? 此种变化会是持续性的吗?此种变化,会产生哪些链式反应?
3、 行动
有了相关性思考,搞清楚了相关性的各种可能性,剩下的就是积极高效的行动,主动去和相关资源(人、服务、商业模式)建立连接,在连接交互的过程中找机会、把握机会。
4、持续扩大连接的可能与范围
持续感知、接纳外部资源及讯息,对新生事物保持开放、谦虚、平和的心态,不武断否定(武断否定,往往会错过大机遇),更不要盲从(盲从,被割韭菜的风险较高),思辨考虑积极连接的可行性(思辨,即独立思考,符合人性常态与经济学常识的逻辑)。
连接,从0到1,从1到2 ,从2到3,3生万物,万(人)物互联。
5、把连接的意识深化为工作与人生的习惯。
当连接成为一种思考习惯之后,人生必然会在“不确定的时间、不确定的空间”出现若干新机遇、新窗口、新方向、新玩法。
为什么我们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就是因为我们往往在做事的当口,忘记了将已知的道理与当下的选择及决策建立有机的连接!并且,从连接开始,积极行动;在行动中找感觉,找机会。
连接一切的战略,成就了伟大的腾讯。但是,连接肯定不是只有腾讯才能做,“连接”人人可为,连接思维及习惯或将拓展我们人生/企业经营的无限可能。(谢尚伟,2018年5月30日星期三 于江北嘴)
上一篇:关于赚钱,这些道理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