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地说,知识绝对是一种夺不走的财富,知识还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财富,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
笔者乡下隔壁村有一户可算远房亲戚的人家,父亲是乡下有名的瓦工匠,又是农民画家,既勤奋又聪明。七八十年代,他给农户砌的土灶小巧精致,既省火柴还省辰光,很受农民欢迎。灶台上前侧方的风火墙上根据农户家的要求,或一年四季的特色,他会适时适地适宜地用彩色画笔画上吉祥的灶神爷等彩色图像,示意四季平安、全家幸福之意。灶神是江南农村民间最富代表性、最具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江南农村劳动人民一种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还有灶上画一条十分逼真的大鲤鱼,鱼背上骑着一个童态可掬的孩童,寓意凌空飞跃于龙门之上的形态,象征农户的子孙后代能“跳出龙门”的美好愿望。
这个聪明的泥瓦匠可惜英年早逝,他生前十分重视知识和教育,他们夫妻俩生养的三个孩子在20世纪80年代都一举培养成了国内知名的大学生,其中老大最出色,本硕博连读,获清华大学博士后,目前是国内最知名的教育集团之一的执行董事长。他们一家是我们乡下最具说服力的书包翻身人家,完全是知识改变了命运的典范。
以最近一个国内民调机构显示数据为例,以21世纪初水平,一个普通高中生一生大约比一个初中生多挣20万元,一个普通大学生一生又要比一个高中生至少多挣50万元,一个普通硕士研究生一生又要比一个大学生一生多挣70万元。
这个结论,十分直观实际。在当今世界上,知识就是财富,受教育程度高低同收入成正比几乎已经成了一条严格的定理(除了在少数地方)。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吴江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国际贸易团赴国外考察,这个团的组成人员绝大多数是80后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研究生,几乎全都会英语,可与老外直接交流,少数像我这样的60后不懂外语,仅靠手机桌面上下载一个“有道”软件来活说中文转化成英文在手机显示屏上与老外间接交流,显得既老土又极不方便,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我粗略掌握了一下,该团国外业务做得既好又前景乐观的公司,往往是这个公司的掌舵人是国内外语种知识水平、国际理念、专业知识较高的人。
这些知识型外贸老板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专业,换言之,他们带来他们父母教育投资的全部,从而使自己走上了一条由知识转化为物质形态的财富之路,而知识,也就是他们所有投资的浓缩和凝固的成本形式。
知识改变命运,对个人或家庭来说是如此,对国家来说也同样如此。实则“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命运的砝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有力量。知识来自个人实践与别人的经验。而个人的实践由于受时间、范围和条件的制约,总是有限的,更多的来自别人的经验。
书本是一些经验和新知识、新技术的“仓库”,它汇集了各种知识和经验,所以,有名言:“开卷有益,一字千金”“读书能求理,越读越有味”“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之灼言金句。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由吴江区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沈伟荣等领导一起参加的文化文史读书交流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因为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认知、让你明辨是非,识大体、顾大局,做内行的事与做专业的事提升自己,提升人生内涵,提高生活品质。
我平时喜欢读一些时政、经济、哲学、文学、历史类的书籍,虽有浅尝辄止之嫌,但也有不少收获。还有我也非常感谢省作协定期给会员赠送的几本杂志:《钟山》《雨花》《江苏作家》,我还自费订阅《散文百家》《扬子晚报》《书法报》《书法导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吴江日报》等报刊。我几乎每天利用午休一个多小时浏览报纸,又利用可用的业余及晚间时间阅读那些喜欢的文章,甚至把特别喜欢的文章资料专门留下来读懂、读透,甚至做笔记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适当借鉴那些知识点与文献资料。
这样的习惯已让我养成了好些年,也让自己慢慢积累吸取了各种知识营养与信息量,然后把这些知识运用在平时与朋友、客商的交流、讨论、会议总结之中。
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不读书,不学知识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落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我们经商办实业如此,从事文化或科学技术事业亦然。
因此,知识的确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财富。
作者:周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