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多名专家就“下一代互联网”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表示,“下一代互联网”的答案是IPv6,它除了解决网络IP地址枯竭的问题,也对我国的科技创新、网络安全、网络主权和话语权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下一代互联网”是IPv6
“下一代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是本次论坛的的热门讨论话题。对于这个问题,吴建平在论坛上表示,首先,我们常说的所谓“互联网”并不是其真正的学术意义。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或者所使用的也大多都是 “互联网应用”,而真正的互联网是这些应用的基石。是用各种通信手段将信息空间里的所有计算机连接起来的一种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概念其实都是运行在基石上的通用技术或应用。在吴建平看来,“下一代互联网”的答案是IPv6,即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联网协议版本6)。众所周知,IP是网络协议簇中的核心部分——网络层协议,负责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地址,并传输数据。我们现在常说的IP地址就是IP协议中的概念之一。如果把互联网看成一座城市,IP地址就是它的门牌号。
IPv6并非只有地址多
早在1998年,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全球互联网最具权威的技术标准化组织)就已正式推出IPv6,它的前代版本IPv4的地址池约有42.9亿,即2的32次方,而IPv6的地址池容量能达到2的128次方,其容量甚至能给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分配一个IP地址。自然,解决地址枯竭就是IPv6的最大功能,但除此之外,吴建平认为,IPv6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他提到,新老协议的替换从1996年就开始了,但全球迁移的仍比较缓慢。这是因为从虚拟网络角度来看,IPv6与IPv4的协议差别太大,而IP层作为互联网中多层之间唯一的“通道”,一旦更换就会影响很多其他层,在技术上本身就并非易事。同时,我国的骨干网除了三大通信巨头,还包括铁路、银行等等,其网络改造都需要巨大的经济成本。“其实中国在协议更换上走得比较早,2000年左右就开始启动相关项目,到了2008年奥运期间已经初具规模,利用IPv6终端向奥运会客户提供互联网服务。2017年,国家又发起了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要求全国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应用公司等全面支持IPv6。而就在3月29日,国内IPv6的移动流量第一次超过IPv4——事实就是,中国超过,全球就超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吴建平表示。
在他看来,IPv6首先会为中国带来很多创新空间——2的128次方的地址空间如何找到?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应对复杂路径?这些都是值得攻克的问题,也是科技创新的热点。其次,在2005年时,在全球三千多个互联网标准中,中国牵头的标准只有一个,因此在相关领域没有发言权,而在下一代互联网来临之际,国内在IPv6的贡献已逐渐体现出来。最后,全球25台IPv6根服务器架设中,我国部署了其中的4台,这也打破了在过去的IPv4体系内我国没有根服务器的困境,可以说,其在国家的网络主权和网络安全层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吴建平在最后表示,他所说的下一代互联网与当前很多前沿科技的概念是底层支撑的关系,如果基础发生问题,大厦会瞬间坍塌。因此,也希望大家以后除了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应用之外,也要关心互联网核心技术,这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