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财富的角度来谈当代年轻人的信仰危机
admin
2023-10-24 00:45:01
0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的门槛,但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没有因为财富的增长而带来更多满足感,反而社会上弥漫着越来越浓重的焦虑,今天,我想从精神财富的角度来谈谈这个话题,并说明一下人文教育的价值。

GDP的衡量是以社会生产总量来计算的,其所衡量的只是物质财富和服务的创造量。但是,对于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物质财富和思想财富同样重要,而GDP对于精神财富的衡量则完全统计不到。

人均GDP的产值与社会上的人均生产力相关,生产力越高,则人均可以享受到的物质财富和服务也就越多。而创造物质财富的机器、工具、管理方式短时间内就可以引进(或通过引进外资,或是ZF集中采购),因此,后发国家想要快速的积累财富,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当代社会并不特别困难,东亚各国的发展模式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后发国家想要创造满足国民需要的精神财富,则相对来说困难得多。

设想两个国家,两国的人均GDP差不多,一国建立起了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可以挣多少花多少。国民平均工作时长每天7小时,下班后可以读读哲学,看看歌剧,听音乐会,现场观看体育比赛,大家聚在一起,会交流最近的阅读感受、旅行趣事。整个社会氛围很平和,没有什么学前教育和补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读各种书、参加课外项目,做各种手工,帮助家长打扫庭院。

另一个国家,由于社会保障没有建立起来,国民需要存一笔钱以应对未来养老和潜在的风险,每天工作8~10小时,工作之余只能打打游戏、刷刷手机,从不读书,更不要说文学、哲学、歌剧、舞会(这些其实并不需要花多少钱, 但可以提高精神修养)。由于对社会治安不够放心,家长需要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对孩子未来教育机会和工作不放心,家长会送孩子进各种补习班,除了对于升学和提高成绩有帮助的活动,别的一概不让孩子参加。孩子从小就要应对各种补习、考试、竞赛、升学压力……

以上两个国家,即使人均GDP相当,物质生活水平差不多,但明显第一个国家的国民活得更轻松,幸福感更高,更加平和。第二个国家除了每天比第一个国家多工作两个小时之外,剩下的就是精神生活的差距。第二个国家是一个典型的后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让国民摆脱以前那种匮乏感带来的不安全感,国家管理层还没有设计好满足居民新需求的制度保障(这需要ZF和居民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达成),居民也不知道如何用赚到的财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依旧浮躁的满足一些基本欲望。

若从马斯洛需求层级来看,虽然两国创造的物质财富差不多,但第一个国家已经在精神需求上去满足自己的第5级需求,即自我实现的的需求。而第二个国家则还是在满足底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精神方面,则空无一物

回到现实中来,现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物质方面的财富,确实有目共睹,精神和道德方面,也有多进步,但两者的进步是严重不对等的,甚至很大比例的人,目前的精神状态与40年前相比,并无多大改善,一个现代文明的外表下,装着一个古代人的头脑。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脱轨,对上一代人还好,他们的思维已经在早期被时代塑形,不会因反差使得内心承受不住。但对这一代长大起来的年轻人,精神财富的匮乏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其直接表现是迷茫、焦虑、内心空虚和信仰危机,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更是显露无遗。我这里说得精神财富主要是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这些能够带来心灵滋养和解答人生困惑的学问,在如今的中国,这些学问还很苍白,并不怎么为人所知。

这些可以满足人内心需求的学问,汇总到一起就称为人文知识,这些学问本应是如涓涓细流般随着人的长大慢慢注入人的心灵之海,作为丰富人的心灵、解答人的困惑,帮助人思考的养料。很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代中国人能有幸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大起来。所以,人文教育对人长大过程中的益处究竟有多少,还无法被国人广泛的感受到。不过作为对比,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创新、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商业品牌大多出自欧美,还有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社会廉洁度,也是欧美高很多。这或许可以一窥人文教育的价值。他们的孩子在长大过程中并没有中国孩子更努力,但生活要丰富得多,这种丰富性才能使得人的内心温暖、充盈、包容、感受爱,也更有创造力

希望我国的人文教育能够不断发展,让我们得孩子也有一天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文教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