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好的运营活动?活动目标达成,且达成目标投入的成本是合适的,即投入产出比较高,则可以给出结论这是一个好的运营活动。
所有数据分析的开始,都是有某一个目标的。运营活动数据分析的开始,也是要回到最初始,我们规划这场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衡量的关键点是找到量化活动效果的数据指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第一关键指标”或“北极星指标”。北极星指标指标来源于本次活动的目标,电商促销活动中最常见的目标就是快速卖货带动销售,相应的北极星指标就是GMV(订单金额总和)。然后选取合适的对比对象,对比判断北极星指标是否有达成质变。如跟去年同期活动、或者同等量级且定位相似的活动进行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北极星指标常常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GMV的增长可能并不是运营策略有效,而是大盘流量的自然增长带来的。所以有时候除了看北极星指标,还需要对北极星指标进行拆解,判断拆解后与本次活动核心策略关联最紧密的指标是否也达成了质变。
电商活动中常见的投入成本有直接的优惠利益补贴,如红包、优惠券等,以及广告投放、KOL明星合作等。通过这些投入,可带来更多的流量和转化,从而提升售卖GMV。促销活动的最终本质离不开商业价值,投入产出比越高,商业价值也越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促销活动不直接就所有的商品都降价,让消费者以最简单最优惠的方式购买,而要做优惠券、满减等玩法。核心其实就是为了让平台和商家能以尽量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价值产出。所以在做活动复盘的时候,也得看获取某一个量级的增长,付出了多少的成本,这个成本相比以往或类似活动是否偏高。
在做数据复盘汇报的时候,常见的情况是,我们算出了北极星指标涨了or迭代,给出了结论活动目标达成or未达成。但是,再往进一步,老板问,是什么原因让北极星指标产生这样的变化的?很多人往往无法肯定的给出确切的回答,这时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了。
讲具体的深入分析之前,需要先讲讲上卷和下钻分析。数据分析中的上卷和下钻简化一点,其实可以转变为逻辑树里面的“汇总”和“细分”,如把销售总金额拆分为华南、华中、华北等地域来分析就是下钻,把广州、珠海、深圳、东莞等几大城市汇总为珠三角地区来分析就是上卷。随着维度的下钻和上卷,数据会不断细分和汇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下钻的思路需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一层层往下细分的逻辑,但并不代表在每一层都需要对所有的维度的细分数据展现出来。下钻的维度有非常多种,需要基于对业务本身特征和本次活动的策略的了解来判断选用哪些维度来进行下钻,只需要展现最重要的细分数据即可。下钻的过程也不局限于固定的1个或者几个维度,往往是多维组合的节点,进行分叉。当进行分叉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差别最大的维度进行进一步拆分,若差别不够大,则这个枝桠就不再细分。能够产生显著差别的节点会被保留,并继续细分,直到分不出差别为止。经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找出影响北极星指标变化的因素。以下列举一些电商促销活动中常见的下钻分析的维度:
除了时期外,按时间序列维度(月、周、天或小时)来进行分析,找到影响关键指标的特殊时间点,然后去复盘该时间点在投放的流量质量、分时的运营策略、选品、页面设计等角度是否有什么差异,排查影响关键指标的可能因素。
完成多维度的下钻分析之后,针对特别重要的某几个维度,还可以尝试进行多维交叉分析。例如,将用户性别和渠道交叉,可能会发现微信端的男女用户跟微博渠道的男女用户差异,将品类和时期交叉,可能会发现不同时期更适合不同特性的品类爆发。但需要有个预期,此步目前实际操作上可能会难度较大。一方面,对数据提取和处理层面要求较高,需要获得专业的数据分析师投入较多精力来支持;另一方面,对交叉对象的判断需要有足够的业务敏感度和行业经验,对现状先有一轮深度的思考,洞察/推断到一些迹象表明某两个因素之间极有可能是有关联的。不然有可能出现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交叉分析,但得不出有实际价值的结论。
此步骤是每个数据分析都必须可少的环节,相对来说会更简单直接一些,主要的思路可以参考OSM(目标-策略-验证)模型,根据现象选取合适的衡量指标,然后进行策略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具体就不过多赘述了。
数据库中的数据很多时候并不能反应所有的量化需求,比如用户在这次活动中下单了,但他的购物体验是好是坏、以后是否还愿意继续参与此类活动等问题、跟友商相比感觉如何,此类问题更适合的方式是找到典型用户来进行深度的访谈或做广泛的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的角度有非常多种,不同的分析角度适合不同的分析目标,应该围绕目标问题去选择合适的分析维度,而不是照本宣科按模板把所有的都跑一遍。且有些环节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数据,有时就需要做出决断,宁愿不做此方面的分析,避免因为不准确的数据导致错误的决策。
在某些汇报的场景下,为了方便上级快速get结论,往往不会把详细的分析过程和细节展示,而是挑重点结论出来形成报告。作为汇报人,常常会不自觉的报喜不报忧,优先展示好的业绩,忽略或跳过一些复杂难以阐述的问题。长此以往,可能自己也会被说服,对存在的问题不予以重视。
在绝大多数的数据分析场景下,KPI数据往往是所有人关注的重中之重,一旦出现下降,就会通过维度的不断下钻,定位问题数据环节。这时候,从KPI视角来考虑,就会去思考怎么去解决问题环节让KPI提升,然后工作就到此结束了。这种模式带来的弊端,会让人过于迷信数据在思考上偷懒,做的都是亡羊补牢而不是未雨绸缪的事情。有些时候数据问题背后的问题并不能单纯靠现状数值来解释,而需要人跳出现状,看行业发展、研究市场动向、理解用户心理来洞察。所以,看数据之外,每个人都需要有留有思考探索业务本质问题的时间。
本文为转载分享&推荐阅读,若侵权请联系删除下一篇:电商活动运营都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