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财富管理中的四个“误区”?
admin
2023-10-22 16:00:28
0




2022年,市场“黑天鹅”“灰犀牛”频出,理清思路、规避误区,对于投资者获得满意回报至关重要。

11月29日,新湖财富旗下植信投资研究院在上海陆家嘴隆重发布了以“冬藏蓄势,新春待发”为主题的第四期《植信中国财富指数报告》。交通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首席财富顾问陈伯宪应邀在会上就投资者教育主题做了精彩点评,其中特别强调了要规避财富管理中的四个“误区”。

误区1:“自己投资要比机构投资更好”。

我想要跟各位讲的第一件事情实际上是相信专业。上海证券交易所做过一个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上证综指整体上是上涨的。报告选取了这一期间上涨的趋势阶段,把不同类型的散户、机构的收益情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大家可以发现几个重点,就是散户(不管是小散户还是大散户)在指数是上涨的阶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同时,机构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则都实现了正收益。因此说,我们要相信专业。其实市场未来的趋势就是一个“去散户化”、也就是“机构化”的过程,所以建议大家,尽管我们的报告中指出2023年有一些超跌的一些板块和超跌的一些金融产品可能有超额的利润和机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好能借助机构的力量,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误区2:“投资就是要做好择时”。

其实我们所有人在买卖证券的时候,都一直以为我们可以买在低点、卖在高点,但是历史数据显示的却是恰恰相反,即几乎大部分人都是买在高点、卖在低点。有一个现象也能印证这一观点,就是指数价格高点时候的开户数特别多,指数成交量高点的时候成交量特别的多。因此我建议各位不要过分相信自己“择时”的能力,其实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只能把握模糊的正确。什么叫做“模糊的正确”?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叫做模糊的正确,是一种对趋势的感知,而不是准确的判断。

可能有些人会反驳,说他们真的能买到低点、卖到高点。没错,我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人,也一定会有这样的事,但它其实是不可持续的。数据显示,择时投资产生的总的负收益远远高于总的正收益,意思是择时可能对了三次或者五次,但收益其实可能不够亏一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还是很多人会愿意去做择时,原因就是我们常常有一些择时的“正反馈”。正反馈就是在择时成功时的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这个其实就是在告诉各位,我们其实不要去做择时,盲目择时有时候只是“瞎折腾”。



误区3:“资产配置华而不实”。

资产配置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它可能是一个口号,是一个无能的代表。有人会说,你如果真的很厉害,你干嘛要资产配置?我就单押一个板块,单押一只股票就可以了。然而,实际上资产配置不仅在熊市,即使在牛市也可以产生明显的效果。我们用2006年到2009年这一牛市阶段来举例,在这四年里股市的年化报酬率超过40%。在这一阶段,单一配置债券肯定完败,四年的收益率分别为2.8%、-2.4%、15.9%和-1.4%。如果我们遵从“股七债三”(股票70%、债券30%)的配置策略,四年的收益率分别为85.6%,12.4%,-41%和67.3%。股债的平衡配置的报酬率竟然跟沪深300指数差不多。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在大牛市中做资产配置也是有帮助的,而且报酬率不差。

资产配置也能降低投资的波动性。波动变小,投资者就更容易坚持长期投资,才更容易赚到钱。比如说,11月中期,债券市场利率突然间大涨10个bp,导致债券的价格大幅度下跌,一天可能就跌掉过去将近两个月的收益,所以有很多理财产品在前几天其实是破净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做了测算,如果采用“股一债九”(股票10%、债券90%)的策略,一成股票的涨幅都能覆盖债券的大跌。其实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东方不亮西方亮”,也是资产配置的意义所在。



误区4:“财富增值很难,保值很简单”。

我们看到,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家庭财富的净增长为负,这从一个方面也体现出资产保全真的很重要。福布斯对过去25年的调研显示,25年前,全球有140人总资产超过10亿美元;25年后因为发达国家量化宽松、“印钞票”,人数增加到1226个。然而,令人震惊的是,25年前140位富豪中总资产还能超过10亿美元的人数只剩下24人,相当于有80%以上的富豪被刷出排行榜。福布斯刚公布的中国前100位富豪在2022年当中,资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平均减损了40%。所以资产保全不如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