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干货:微信接入ChatGPT/GPT4.0保姆级攻略,打造高 ...
admin
2023-10-22 10:04:46
0

近期公众号关注人数增长迅猛,大家各类场景各种姿势与ChatGPT交互也让我大开眼界。

周末刚好有点时间,写一篇稍长一点的干货文章:深度拆解ChatGPT接入微信全流程攻略,以及使用场景方面的优劣分析。并进一步阐述未来可能有的扩展场景应用,欢迎大家参考后多提提建议,一起拓展AIGC/ChatGPT方面的实际应用和场景化体验~



一、微信场景下的应用简介与优势分析

可以直接先看一下一个普通国内用户在chatgpt官网的注册使用流程:

买梯子—进入chatgpt pc官网—进入注册流程--使用国外手机号注册—pc网页开始使用。如果想体验最新模型还需要国外银行卡升级到Plus账号

可以看出几个主要的门槛:梯子、国外手机号、电脑网页端使用。门槛带来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以及潜在的成本与限制:使用与注册方法调研、账号访问数量限制、高峰期ChatGPT账号限流、全英文环境适应等。普通账号使用起来其实也是限制重重,除非升级Plus账号才有更多保障(限流减弱,能力增强)


基于以上思考以及对微信体系的理解,博主考虑提供基于微信公众号/个人号触达体系能力,与OpenAI全面打通整合的解决方案,为国内用户提供在微信体系内的实时触达体验,并保障/增强链路中ChatGPT的问答质量体验以及稳定性,保证是原汁原味、甚至能力可进一步调校增强的官方ChatGPT能力体验。

方案关键点包含:微信公众号/个人号能力集成、ChatGPT官网通信打通以及多账号轮转分流、ChatGPT场景增强与限制、未来扩展性分析与新特性集成等方面

二、方案关键挑战与问题分析

可以先从流程节点上分为微信端和OpenAI端

微信端

公众号

公众号如何注册?如何接收普通消息并及时回复?消息回复方面是否有限制?

个人号

个人号微信没有任何能力开放,没有接口,个人号如何与服务器打通,使用微信能力收发消息?

OpenAI端

GPT3.5版本(ChatGPT)一开始没有开放接口,如何与ChatGPT网站直接通信?是否有防刷策略?

除此以外,服务器服务的搭建、存储搭建,也是需要整体去调研解决的,成本方面也需要重点考虑。毕竟前期可能没有用户付费,没有收入,成本方面要比较克制一些。


三、解决方案实施路径

主要经历了个人可用的MVP版本、公众号版本1、高可用高容量版本2的技术能力演进~

针对上述概要的挑战和问题,近一个月从最初版本开始迭代,经历3-5轮优化,目前已沉淀了较完善的、可用性、扩展性较高的微信+ChatGPT解决方案能力。

版本1——微信个人号+ChatGPT代理连接网站调用(2月底)

该版本搭建历时两天,为MVP实验版本

核心思路是通过wechaty框架,调用微信个人号通信能力实现实时对话,通过开源封装的nodejs版本ChatGPT网站http调用框架实现与ChatGPT的通信。

整体思路比较简单且直接,具体框架方面可参考下方:

wechaty官方文档,nodejs的微信个人号通信框架

ChatGPT官方网站接入,nodejs版本框架

该版本优势:简单方便容易实现,个人随便玩玩基本够用了

该版本主要问题:

  • 主要为对话交互不稳定。个人号和wechaty的稳定性问题,ChatGPT通信稳定性和容量问题。
  • 个人号较难支撑多人同时对话,除了上述稳定性问题外,还有微信本身的风控机制,可能被封号

版本2——微信公众号+ChatGPT代理连接网站调用(3月初)

经历了个人号的初步尝试和实验,发现微信端与ChatGPT的能力整合打通基本可行,主要需要进一步解决个人号上存在的一些使用限制问题,同时为了让更多用户可以发现且直接使用ChatGPT能力,我们加入了公众号端的尝试和研发。

主要方案要点为:公众号的注册申请、以及回复能力调用。ChatGPT端的通信和调用能力与版本1一致

公众号申请可参考:Sun穿搭:怎样申请公众号?史上最详细步骤,小白都能看得懂!

公众号接收消息与回复能力,直接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API能力:文本消息 | 微信开放文档

注意上方的公众号接收和回复消息能力,接收用户消息后有15秒超时限制,如果15秒内无法回复,就无法推送消息给到用户了,这也是前期在公众号消息通信方面的较大限制和挑战。

该版本优势:公众号推广覆盖较容易,有官方api接入稳定性保障

该版本主要问题:

  • 公众号接收和回复消息能力,接收用户消息后有15秒超时限制。而ChatGPT的长文回复一般时间为2-5分钟,基本都无法在一次超时时间内回复用户。(我们通过引导用户重发问题,缓存回答发给用户绕开该问题,但用户体验不佳)
  • ChatGPT我们这边就一个Plus账号,只能支持同一时间一个用户聊天,如果用户过多需要排队等待,可用性依然较差

版本3——高可用的公众号ChatGPT体系能力:微信公众号主动回复+ChatGPT多账号轮转(3月中)

基于版本2的回复消息15秒超时限制,以及单账号的并发量承载问题。随着公众号粉丝快速增加。版本2的问题我们需要快速解决,不然与官方的体验差距会持续拉开,价值提供有限。

基于此,我们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

  • 公众号被动回复消息的15秒超时限制,我们通过公众号客服消息能力解决。实现任何时刻,想回就回的效果
    • 需要注意使用该能力要有企业资质认证,一次认证流程不管是否通过,都要付认证费300元
  • 单账号的通信并发、额度限制,我们通过多账号轮转分流解决。截止当前我们已经通过配置化能力上线了10+个新注册的账号,支持百人同时在线访问。账号方面可以根据当前在线人数动态调控和分流。

该版本优势:高可用、服务容量保障,实时触达体验保障。实战下来在百人以上同时使用时也可以提供较好体验和扩展性。用户使用感受与官方原版基本完全一致,遇到官网高峰期限流场景,也可以通过账号检测和切换规避,理论上比官方申请的单账号对单用户可用性更强

该版本主要问题:

  • 费账号
  • 实现复杂度稍高,涉及账号轮转路由策略、高保障策略
  • 与官方网站比,还差一个逐字展现、逐字输出能力,受限于微信本身不具备不提供该接口能力

版本4——公众号ChatGPT场景化能力增强(研发中)

基础体验问题与容量问题在版本3已得到比较完善的解决

这个最新版本还在研发中,主要能力为场景化的提示工程与ChatGPT能力增强引入,以及GPT4.0的能力接入调试(较贵),大家可以继续交流以及期待一下


经历了上述版本历程,我们得到了一个可用性较高、可扩展、体验与官方一致甚至略有增强的微信+ChatGPT整合解决方案


四、关于,未来

因为笔者本身就是AI工程相关的互联网多年从业者,对AI技术的实际应用有着非常浓厚的热情。

大概3年前,GAN这种生成式模型开始风靡,就开始研究AIGC的能力与落地场景。但当时的AI能力应用短板相当明显。

直到近期ChatGPT横空出世,让我体会到AI模型能力与应用出现了又一次质的飞跃。

到近期的GPT4.0感觉愈发明显。

而GPT本身目前仍主要在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领域,个人判断GPT也好,Stable Diffusion这类图像生成模型,在不远的将来也许会产生更多的碰撞融合,从视觉、听觉、语言表达等多领域、多模态处理提供全新的整合模型能力与解决方案。

从商业场景端,不管是论文写作、行业/日常咨询、图像设计、情绪陪聊,具备广阔的场景~

笔者将在AIGC应用领域持续深耕,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加入探讨,集思广益!

公众号“AI智能畅聊”,随时等你来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