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众号关注人数增长迅猛,大家各类场景各种姿势与ChatGPT交互也让我大开眼界。
周末刚好有点时间,写一篇稍长一点的干货文章:深度拆解ChatGPT接入微信全流程攻略,以及使用场景方面的优劣分析。并进一步阐述未来可能有的扩展场景应用,欢迎大家参考后多提提建议,一起拓展AIGC/ChatGPT方面的实际应用和场景化体验~
可以直接先看一下一个普通国内用户在chatgpt官网的注册使用流程:
买梯子—进入chatgpt pc官网—进入注册流程--使用国外手机号注册—pc网页开始使用。如果想体验最新模型还需要国外银行卡升级到Plus账号
可以看出几个主要的门槛:梯子、国外手机号、电脑网页端使用。门槛带来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以及潜在的成本与限制:使用与注册方法调研、账号访问数量限制、高峰期ChatGPT账号限流、全英文环境适应等。普通账号使用起来其实也是限制重重,除非升级Plus账号才有更多保障(限流减弱,能力增强)
基于以上思考以及对微信体系的理解,博主考虑提供基于微信公众号/个人号触达体系能力,与OpenAI全面打通整合的解决方案,为国内用户提供在微信体系内的实时触达体验,并保障/增强链路中ChatGPT的问答质量体验以及稳定性,保证是原汁原味、甚至能力可进一步调校增强的官方ChatGPT能力体验。
方案关键点包含:微信公众号/个人号能力集成、ChatGPT官网通信打通以及多账号轮转分流、ChatGPT场景增强与限制、未来扩展性分析与新特性集成等方面
可以先从流程节点上分为微信端和OpenAI端
公众号
公众号如何注册?如何接收普通消息并及时回复?消息回复方面是否有限制?
个人号
个人号微信没有任何能力开放,没有接口,个人号如何与服务器打通,使用微信能力收发消息?
GPT3.5版本(ChatGPT)一开始没有开放接口,如何与ChatGPT网站直接通信?是否有防刷策略?
除此以外,服务器服务的搭建、存储搭建,也是需要整体去调研解决的,成本方面也需要重点考虑。毕竟前期可能没有用户付费,没有收入,成本方面要比较克制一些。
主要经历了个人可用的MVP版本、公众号版本1、高可用高容量版本2的技术能力演进~
针对上述概要的挑战和问题,近一个月从最初版本开始迭代,经历3-5轮优化,目前已沉淀了较完善的、可用性、扩展性较高的微信+ChatGPT解决方案能力。
该版本搭建历时两天,为MVP实验版本
核心思路是通过wechaty框架,调用微信个人号通信能力实现实时对话,通过开源封装的nodejs版本ChatGPT网站http调用框架实现与ChatGPT的通信。
整体思路比较简单且直接,具体框架方面可参考下方:
wechaty官方文档,nodejs的微信个人号通信框架
ChatGPT官方网站接入,nodejs版本框架
该版本优势:简单方便容易实现,个人随便玩玩基本够用了
该版本主要问题:
经历了个人号的初步尝试和实验,发现微信端与ChatGPT的能力整合打通基本可行,主要需要进一步解决个人号上存在的一些使用限制问题,同时为了让更多用户可以发现且直接使用ChatGPT能力,我们加入了公众号端的尝试和研发。
主要方案要点为:公众号的注册申请、以及回复能力调用。ChatGPT端的通信和调用能力与版本1一致
公众号申请可参考:Sun穿搭:怎样申请公众号?史上最详细步骤,小白都能看得懂!
公众号接收消息与回复能力,直接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API能力:文本消息 | 微信开放文档
注意上方的公众号接收和回复消息能力,接收用户消息后有15秒超时限制,如果15秒内无法回复,就无法推送消息给到用户了,这也是前期在公众号消息通信方面的较大限制和挑战。
该版本优势:公众号推广覆盖较容易,有官方api接入稳定性保障
该版本主要问题:
基于版本2的回复消息15秒超时限制,以及单账号的并发量承载问题。随着公众号粉丝快速增加。版本2的问题我们需要快速解决,不然与官方的体验差距会持续拉开,价值提供有限。
基于此,我们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
该版本优势:高可用、服务容量保障,实时触达体验保障。实战下来在百人以上同时使用时也可以提供较好体验和扩展性。用户使用感受与官方原版基本完全一致,遇到官网高峰期限流场景,也可以通过账号检测和切换规避,理论上比官方申请的单账号对单用户可用性更强
该版本主要问题:
基础体验问题与容量问题在版本3已得到比较完善的解决
这个最新版本还在研发中,主要能力为场景化的提示工程与ChatGPT能力增强引入,以及GPT4.0的能力接入调试(较贵),大家可以继续交流以及期待一下
经历了上述版本历程,我们得到了一个可用性较高、可扩展、体验与官方一致甚至略有增强的微信+ChatGPT整合解决方案
因为笔者本身就是AI工程相关的互联网多年从业者,对AI技术的实际应用有着非常浓厚的热情。
大概3年前,GAN这种生成式模型开始风靡,就开始研究AIGC的能力与落地场景。但当时的AI能力应用短板相当明显。
直到近期ChatGPT横空出世,让我体会到AI模型能力与应用出现了又一次质的飞跃。
到近期的GPT4.0感觉愈发明显。
而GPT本身目前仍主要在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领域,个人判断GPT也好,Stable Diffusion这类图像生成模型,在不远的将来也许会产生更多的碰撞融合,从视觉、听觉、语言表达等多领域、多模态处理提供全新的整合模型能力与解决方案。
从商业场景端,不管是论文写作、行业/日常咨询、图像设计、情绪陪聊,具备广阔的场景~
笔者将在AIGC应用领域持续深耕,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加入探讨,集思广益!
公众号“AI智能畅聊”,随时等你来聊~
上一篇:推广公众号的30个方法
下一篇:让老客户带来新客户10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