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Hanson。
今天聊个我们已经吹了2年的高频词——资产配置。
这是财富机构从卖货者到服务者最初也是最容易的形象包装。
干的事情不用变,把业务名字变一下就行。
营销岗以前叫做销售(理财师),现在变成投资顾问。
从2020年开始,各类卖方机构着手财富净值化转型,资产配置是一个主打思路。无论做不做,给领导的年度工作计划,以及成果汇报里肯定会写上。
只不过,从当前情况看,目前没有卖方机构能够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配置。
当然,很多场景已经出现了改善,但还远远没到我们可以洋洋得意的地步。
今天就此方面,基于我自己的近距离观察说下自己的看法,大家做个参考。
先说根源问题。
资产配置不应该是营销手段,而是真正能落地的服务。
而卖方机构有个最大的阻碍,是与投资人之间的利益立场冲突。
催化并加剧冲突的,是传统的业绩考核模式。
最常见的,几乎每家财富机构都会对单只产品下指标(当月)。具体的细节可能各不相同,但本质一样——如果完不成,一线的投顾伙伴会受到处罚。
且不说现在的投顾能不能给客户提供①基金持仓诊断服务,以及②基于持仓和风险偏好(投资预期)优化或者重新制定基金配置方案。(事实上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在做的更多是套壳作为营销手段。)
我先假定大家都能做到,那么就一定会经常面临这么一个问题:
你会发现,公司当月的指标产品,很可能根本不适合你的配置方案,甚至是在底层逻辑上有冲突的。
那你应该怎么办?你能怎么办?
上周四有个伙伴问,公司在推2款产品,一个是400亿的大白马(主观多头),另一个是100多亿的大宏观。哪个产品更适合给他的A客户?
我问A客户之前投了啥?
对方说,存量也就七八千万,不过都是信托(很多年),分散在7家信托公司,每家1000万多一点……
于是,我就问她: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假话,就是你公司这两只产品都很好,都可以推。
真话就是都不适合!
因为这不是产品好不好的问题,而是风偏预期差异短期太大,客户肯定切不过来。如果要转净值化,先得用波动较低的策略(组合)去替代,让对方觉得跟以前信托投资差距不大,然后慢慢转化。
虽然这个例子依旧是卖货场景,但在组合中也是一样。有些客户对收益的目标就是年化10%,这种情况下主观多头策略占比不用太高。但公司不断在上大白马,网红公募,全是高仓位被动型的股多策略。你这配置方案即便做出来很完美,在业绩面前也得面临选择。
这就是最大的障碍!
当然,现实中大部分投顾会选择去完成自己业绩。在2020年,这么配可能没问题,还会带来超预期。但是搁在2022年,基本全军覆没。这里面除了前线投顾自身专业能力的欠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立场受限。
其次,产品池受限。
现实场景中,我们都知道卖方机构覆盖的策略大部分比较单一,某些头部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但选择的余地依旧有限。
这就导致我们的配置方案基于机构代销池子选择基金过程中,也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比如A机构有300只产品,其中260多只是股票策略,并且相关性很高,我看到过不少给客户配一堆大白马股多的资产配置方案。
其实大机构还算不错了,腰部机构上线产品可能只有几十只(股多),配置方案就更难做,也更难落地。
这种情况下,资产配置就真的成了营销话术。
当然,这已经不是落地时变样,而是原本就达不到配置的标准。是通过营销抬高了客户对资产配置的预期,经历现实不利结果后而发展成负面兴趣。
久而久之,大家对资产配置就报以呵呵的态度了。
说完问题,我们再来说些积极的。
虽然落地时候会走样,并且很多时候财富端的资产配置更多是作为营销手段呈现。但无论如何,前线在服务落地过程中已经从过往单纯卖卖卖,转换到综合考量。即便上线的基金产品有限,做不到全市场覆盖,但不同策略的组合效果会比单卖产品的效果更佳。去年在我无鱼群里聊配置和组合的投顾并不多,但在今年讨论和意见交换慢慢多了起来,这是来自前线的声音,改变通常都是从最微末的地方开始的。也就是说,我们正在沿着这个方向在逐渐变好。
立场障碍需要自上而下改变,目前来看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为这就意味着需要对考核体系进行整体性调整,至少得将单产品指标考核转换成AUM考核。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上线的产品(策略)足够丰富和多样化。在这方面,哪家机构的财富业务更纯粹,发展就会更快速。券商受限于自身其他业务的复合考核,比如要考核交易端,要考核券结,有些甚至还有非业务层面的考核。这些考核有时候对财富业务发展是一个冲突。信托受限于自后到前非标业务思路和流程体制的紧固。银行则因为过于依赖先天优势、行政化过度市场化过弱而进取乏力。民营三方财富受限于资源不足以及非经营风险(监管、法律的干预和抑制)。各类不同机构,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难处。
此外,从券商财富业务的排名上可以看到,某些头部券商在财富端并未因为过往的规模产生优势。也就是说, 传统优势未必能在这个细分赛道形成壁垒。
个体永远是压力和代价的承受者,改变不了环境和趋势,只能顺应和跟随。所以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都会看到两拨群体,主动变化跟进的一群,和被动守旧的一群。对于这两者我们不应有所偏好,而是应该去观察变化。新事物生于旧事物,当时机到来的时候,被动守旧的群体中会陆续转化为主动变化的群体。看到程度的变化,以此感知我们财富行业的发展。
细节上我可以说一点,我的有渔俱乐部里会员都是超超超高净,他们有个特点是不会去财富机构做配置,至少是不会以此为主。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因子,当一个大金主体验过某50组合和其服务后,如果体验是远低于预期的,那么他就很可能成为我俱乐部的会员。如果没有体验过,我一般建议对方多看看,多试一试,不要太着急。一个馆子到底好不好,不是通过吃播来判断的,自己去一次,点几个对方擅长的菜,吃上一口就知道了。
客户喜欢,很重要!
这里就出现了更加精细的分层,大家把自己覆盖哪个层,哪个群体考虑好,然后再去深耕。目前配置市场非常大,而且划分不精细,许多大客户了解依旧比较有限,粗放模式依靠品牌和宣传还能有效。正如过往的CTA和指增策略,粗糙一点也可以赚钱。
我之前看过客户发给我某50的组合存续服务报告,主要涵盖三方面信息:①其组合中购买基金产品的净值曲线,收益率,回撤,夏普(没有其他维度信息);②管理人公司介绍;③宏观投资环境(更像是话术)。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说,单单一个投后服务的报告层面,就有很多改进的空间。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一些。
我在3月4日线下活动时花了将近30~40分钟开场,主要就是在剖析当前我们所处的财富行业的环境,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所面临的现状,经常遇到的现象以及背后的思考。理解了这些之后,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做出改变。
这页PPT我贴在这里,具体不作展开,后续有时间另写推文或者私下交流。
祝大家展业顺利,投资赚钱!
上一篇:单机游戏-红警 里的财富逻辑
下一篇:财富密码,其实离你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