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某地发文的一张图给财富非标圈带来了极大地震动。
内容无需多言,该地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防非办)办发文,由市金融办牵头,联合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开始摸排第三方财富公司的情况。
具体要求是对三方财富公司的模式、产品和性质、发行和备案主体、底层资产、产品存续金额、涉及投资者人数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摸排了解。并要求掌握项目真实性,资金流向、发行人资金状况。
如果是标品或者代销,这样的要求确实会让人感到疑惑。后面的重点来了:遏制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新增产品。
该地更是要求,自2023年3月1日起,全市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一律不得销售新增非标理财产品,切实加强源头治理,严格控制产品数量和投资者人数,坚决杜绝边清理边新增。
看到这里,也就明白了。监管这一次是下了决心,坚决压降非标存量业务。并且提出落实销售主体责任,即“谁销售,谁追偿”的原则。
很多人看完此文之后,纷纷表示三方财富非标,末日来临。
但是仔细看该图片就发现,该文件的最底部并没有公章。所以这并不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公文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面向大众。
对于城市,猜测其实毫无必要。
这份文件所传递的,是早已经确定的信号。
该文件提到,要求2024年10月底基本清零的目标要求。按照“2023年6月底存量业务在目前基础上压降25%、2023 年底压降一半、2024年10月底基本清零”的总体目标,要求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根据风险情况在2月底前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压降方案和风险处置应急预案。
并要求建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存续产品压降清单、逾期产品风险清单,按月更新,每月十号前上报汇总,实时掌握产品余额、涉及人数、还款计划、风险情况。
要求越是详细,操作起来更就具有可行性。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有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而来自中国银行业理财报告(2022)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6.40万亿元,占比为95.47%,较去年同期增加2.52 个百分点。
同样的,信托非标在过去三年中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压缩。而关于信托三分类新规,也预示着未来信托业的重塑,被业内誉为对信托行业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性文件。效果如何,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
趋势已经摆在那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果说非标转标在过去还只是遥远的地平线般的一句口号,那么现在已经是摆在各家财富管理机构面前一个涉及企业生死存亡的课题。
所以,非标财富产品还是敬而远之。宁可要3%的大额存单,不要9%的DR产品。
三方财富非标,可能在2023走向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