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5期
【作者】吴炯烽|贵州省桐梓县花秋镇花秋中学,563200
【标题】浅谈VR技术在古文和古诗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常常会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尤其是古文和古诗的教学及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不会使用古文说话的方式,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缺少了很多语境和实践。所以大多学生在完成对某文章的学习之后并没有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浅层次的学习,非常容易遗忘。如何更好地去理解和记忆这些不常使用的古文和古诗,就成为了我们师生都十分头疼的难题。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施教、学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我们的古文和古诗呢?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古文和古诗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是“学生为什么无法理解古文古诗中的很多内容呢?”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古文或古诗中所描述的内容距离感太强,无法重现于日常,也就没有相关的经历或者经验去支撑想象,这使得他们在文章的理解环节显得十分的空洞和无力。总的来说就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及局限性,导致学生不能真切地去感受到作者的体验,无法与之产生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共鸣。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非参与者,所以根本无法更加深刻和细致地去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
然而,VR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让我们以杜甫的《望岳》这首诗为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以杜甫在去看望父亲的路上,途经山东,登上泰山的经过为主线。就单单凭借寥寥数语,很难让学生准确地去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如果这时候我们能够运用VR技术,导入杜甫旅途经历的影像,让学生跟随他的视角,从远到近、从下到上的一起去感受泰山的高大、壮丽,并且适时的加入一些风景元素去唤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必然是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和所感的。站在泰山顶,俯瞰脚下群山万物,不正是感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的最佳方法吗?
再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很多学生在阅读或学习的过程中,根本无法自行想象出“渔人”的经历。这时候倘若能够运用VR影像,帮助学生更加立体地去目视到渔人驾着自己的小渔船,顺着溪流而下,而此时两岸桃花缤纷多姿,美不胜收。那该是怎样的一番诗情画意?紧接着,我们再跟随着诗人的脚步,从山前微小的出口到空旷的桃花源,又是何等的豁然开朗?VR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清楚的掌握游览的时间顺序,更是可以清晰地目睹到作者文字中浮现的空间景色。这样一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怎能让人不流连忘返?想要轻易忘怀又谈何容易?
如果说在《望岳》和《桃花源记》的教学过程中VR技术的运用,是基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那么宋濂先生的《送东阳马生序》便是立足于情感的共鸣。VR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和古文、古诗在感官上发生接触,还可以帮助他们与之在思想上擦出火花。以宋濂先生的视角展开VR体验的话,大概会看到这样一番景象:白雪茫茫一片,家家户户闭门不出,独一人在路上疯狂地奔跑,留在皑皑白雪上的一个个脚印,深刻又醒目。镜头拉近发现他足肤皲裂而不自知,手足间一道道细长的纹路悄悄延伸……这个人正是家贫却嗜学的典范宋濂,再往后继续看,呈现的便是宋濂少时求学的一幕幕,自己的粗鄙和同窗的“烨然若神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挺拔的背影却仿佛在更加用力地在告知每一个人,关于自己对求学的坚定还有对物质条件的漠视,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精神层面的长大才是至关重要的。
至此,VR技术进入古文古诗课堂所能带来的益处和便利相信已经无可争议。学生在课堂里听老师单调的讲述,和在这种沉浸式体验之中的感知,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学生能够在掌握平面文字的基础上,加之立体的体验,这无疑是锦上添花。VR技术的运用,不是单单地去解决学生在某一堂课中的学习障碍,事实上,它是一种长期的驱动力。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这样一种新新技术,势必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和关注。若是老师加以正确地引导和使用,让学生全心全意、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本是枯燥不堪的课堂教学中,不是什么难题。正所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以时日,学生从被迫学习转化到自主学习,指日可待。
【原文链接】浅谈VR技术在古文和古诗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中国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