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个人咨询说自己多次在手机上约炮、约嫖,暂时没有被警方发现,但听到身边有人好像因为小姐被抓了,自己被人供出来了。因此他很担心,询问律师这样被抓的概率大不大?如果被抓,咬死不承认,会不会被处罚?
说实话,很多人其实低估了大数据的力量,自认为网上招嫖,用一些掩人耳目的行话,就能够瞒天过海,比公然去卖淫场所消费要来得安全。其实不然,大数据面前,其实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比如,警方就可以通过一些异常账户来锁定卖淫者:假如一个女性无正当职业,但是经常会在晚上收到一些固定金额的转账,而且通常定位在一些酒店附近,这样的账号就会成为重点监测对象。
不要以为你删除记录就万事大吉了,警方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轻松恢复,并且转账信息是可以轻松提取的。而正是通过调查这些卖淫人员,从而牵扯出很多背后的嫖客。
因为警方在询问的时候,肯定也会让卖淫者交代卖淫次数,卖淫对象,提供相应的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这也就难免很多人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接到警方的电话了。
而警方也深知,很多人知道警方没有直接的证据,会矢口否认,并不会老实承认。所以他们自然也总结出了一套怎么让你坦白交代的方法。
比如,曾经有一位事后被抓的当事人分享了他的经历:网上约嫖几天后,突然接到治安队的电话,说他的账户涉嫌异常,让过去做个调查。
他过去以后,警方并未提嫖娼的事,而是问他是否涉嫌网赌,他连忙否认?然后警方赶紧问,那嫖娼呢?他立马就慌了,但很快冷静下来又否认了。
警方拿他的手机开始翻看转账记录,问其中一笔转账的对象是谁。他回答说忘了,警方告诉他,这是一位小姐,已经被他们控制了,这位小姐已经把他招供了。
他还是否认。警方接着说,你也不用否认,你们这样的我们几乎每天都有碰到,你说半夜一两点跟人家姑娘转账,人家承认了就是卖淫的,你还能给出更合理的理由吗?这不是什么大事,你一男子汉,要敢作敢当,都是男人,也能理解。这样吧,大家也不要浪费时间了,跟你做个笔录,签字罚两钱走人,以后不要再犯了。
当事人表示,当时警方那语气,就好像自己的哥们儿跟自己调侃一样轻松,他都没觉得他做的是一件违法的事,而是男人都会去做的事,当即就全招了。
签完字后,警方带他去指认现场并拍照,然后去办案中心做笔录,这个笔录非常详细,把时间、地点、事情经过,还有做交易的小姐都记录得非常清楚,然后交了五千的罚款。
本以为可以没事走人了,结果被告知还要拘留十天。
他本来还想抗辩一下拘留十天的问题,警方说你哪里听说嫖娼只交罚款就完事了,那有钱人不就可以肆无忌惮了?准备一下,带你去体检,然后去拘留所。
然后,他就老老实实在拘留所待了十天。
从这个当事人分享的经历来看,网上招嫖其实也存在风险,尤其是有多次招嫖经历的人,招嫖的对象众多,那自然风险性就更大。而且通常都是通过调查卖淫者带出的这些嫖客。
有些人要说,唉,这个当事人就是被警方玩心理战术骗了,警方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证明对方有嫖娼行为,就凭卖淫女的一句口供?就凭转账记录?
确实,如果严格从法律意义上来讲,这些并不足以直接证明当事人有嫖娼行为,但要知道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在面临警方老道的心理战术,和精心设计的话术,一般人都是很难顶得住不招供的。
况且,人家还有这些间接证据呢?普通人不懂法,也没有办法对抗警方的合理怀疑,自然就以为这些证据就足以定罪了。
所以,面对违法的事情,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以为在网上交易就万无一失。虽然警方不至于说直接监控每个人的手机,对每个人的一切秘密都了如指掌,但卖淫者一旦被调查,那嫖客被抖落出来的可能性就极大了,大数据扫黄的力量,是不容低估的,这可比传统的突击检查要精准得多。
但好在这个事情也是有追溯时效的,并不是说你几年前犯过的事,还要一辈子战战兢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2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因此这个事情的追溯时效是六个月,也就是六个月还没被发现,基本就安全了。但如果还忍不住再犯,那无疑又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总而言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大部分人之所以知法犯法,无非就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但哪儿能每个人都那么侥幸呢,即使只有千分之一的概率,那还可能会落到你的头上。
更何况,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扫黄的效率只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精准,那被发现的概率自然也会越来越大。所以,以后不要再问律师网上招嫖事后是否会被发现的问题了,因为我觉得你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上一篇:2023年的五大数据中心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