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明显感到建筑工程难做,工程活也比较少了,建筑行情一片萧条!往后的日子,传统建筑业的寒冬已经来到!
中国建筑黄金时代已经走远,过去包工头就是有钱的代名词,现在听到的是,包工头不是欠薪,就是在讨薪的路上。想想去年春节前,各施工现场到处都在堵门要钱的场景,就头皮发麻,不堪回望!
导致建筑业萧条主要有以下原因:
人口红消失:过去由于廉价劳动力可以支撑整个行业,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建筑市场,2000年左右,一个大工仅需28~30元每天,小工12~15元每天,现在大工已涨到每天400元左右,小工150~200元左右,涨了十几倍,用工成本直线上升,已逼近发达国家水平,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国家给的定额人工根本不够,企业每年都得用利润贴补,人工费占总造价的比例在逐年升高,有些企业面对高额用工费用,已不堪重负!
人口老龄化:就是工资给高点,现在的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去工地打工,他们宁愿拿少点,只要不苦不累就行,目前在工地施工的大多是三十年前的那批工人,大部分已超过五十岁,还有六十岁的还在工地劳作,年老体弱,工作效率下降,导致安全事故上升,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形成恶性循环,过去是人求着上工地,现在是招不到人,招到了像服待大爷一样待他们,一言不和,撂挑子就走人,非常难管理,再加上估计不久的将来,人工费还得上涨!企业已无力承担高昂的人工费。建筑企业现在不是考虑盈利问题,而是考虑怎么活下去,已经是步履蹒跚,摇摇欲坠之状!随着老一辈的建筑工人,由于年龄太大,会逐步退出市场,年轻人又不喜欢这又脏又累的活,用工缺口很难补全,形势会更加恶化。
房地产无序开发:早期由于赚钱效应明显,房地产企业象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野蛮生长,短短十几年,整个地产市场已趋饱和,产能已严重过剩,刚需直线下降,投资需求放缓,除一,二线城市外,三到五线城市房产已停滞,空置率偏高,房子有价无市,失去流动性!整个市场往后几年,都难以消化库存,更别谈什么新建,建筑企业没房盖,前景堪忧!
政策转变:土地财政的时代也将会一去不复返,过去房地产红红火火时,只要有地拍卖,不太可能流标,各大房地产商到处拼命拿地抢地,根本不问价格,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各地标王层出不穷,拍定价格已远远高于政府起拍价,结果是房价象坐上了火箭,直上云霄,令老百姓难以承受!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高额的房价,使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大下降,近年政府出了政策,给房产定了基调,房住不炒是长期政策,给了房地产最后一击!房产的金融属性进一步下降,建房总量也急剧萎缩,许多建筑企业面临饥一顿饱一顿的局面,艰难生存!
资金链断裂:许多房地产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手段,根本没资金,也敢运作房地产,先是想办法从银行货款,用少数资金拿地,然后就开工,要求各建筑承包商必垫资施工,承诺封顶付款,建一半时,就开始预售,得到款项后再少量付给建筑承包企业,最后完工上市,成功套现,再去拿地,如此循环,屡试不爽!
最典型案例,恒大集团用39亿,撬动了2万亿的负债资金,想想他们是多么的贪婪和无耻,一暴雷,直接结果是导致大批建筑企业倒闭,一个恒大拖死了近1000家建筑公司,包括著名的南通的几家大型建筑企业,这些企业也牵扯到各种债务上,有的已经是资不抵债,有的受到重创,而恒大却死扛着不倒!却深深地伤了许多建筑民企的元气,影响深远,后天难补,是长时间恢复不了的!
建筑施工方式改变:大环境是中国人口已停止增长,去年己开始负增长,建筑形式再靠过去劳动密集型来支撑已经不现实,时代发展很快,为了适应市场,增加竞争力,施工形式转变也快,往后装配式建筑,成品预制,轻型钢构等建筑构件,会大量在专业厂房里生产,只需拉到现场组装,现场组装或施工也会大量使用机器人,过去大量的钢筋工,模板工,泥瓦工,甚至装修水电工现场都很少,产业占国家GDP比重也会大幅减少,从业人员更少,能保留下来的企业也少,所有产能都会集中在几十家大型企业,各专业基本形成垄断格局。往后那些管理模式为小作坊式家族式的,中小传统民营建筑企业根本没有竞争力,无法生存,大量劳民工会失业,过去蔚为壮观建筑大军,会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跟建筑业相关的从业人员近亿,目前的严峻形势才初露端倪,由于严重透支了往后多年的红利,根基已摇动,初步估计这场暴风雨的冲击,会淘汰大部分从业者,一场大洗牌已悄然开始,会象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反应,势不可挡的推倒掉一大批企业,会致使一大部分人失业,虽然国家力保房地产,也只能保头部企业,只能促进平稳过渡,让房地产行业软着陆。
建筑业想再回到二十几年前的辉煌,已再无可能了!所以说,大部分从业者们,要尽早规划有序退出建筑领域,建筑行业已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了,认清形势,千万别心存幻想,另谋生路是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