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通讯芯片物联网》
和朋友们小聚,天南海北的扯了很多,作为技术人员,大家免不了讨论行业趋势、技术特点,这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话题是“通讯是否还有发展?芯片产品的特点?物联网是什么?”
这几个话题看似是独立的,但实际上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逐一叙述。
先看通讯,这是一门很古老的技术,从婴儿啼哭到5G网络,实现的方法一直在演变,究其本质总是将甲的信息传递给乙。
阅读《人类简史》中提到“认知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智人对自我有了认知能力,作者尤瓦尔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出于一个“完全纯粹的偶然”。其实比起探究认知能力突变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突变带来的结果。认知革命发生后,智人的语言发生了重大变化,语言让智人能够“八卦”,通过相互之间的“八卦”,增加了智人之间的亲密度,因为当我们对彼此有了解,某天想合伙干个事情,就能组团了,从而就能扩大部落规模。
在这里我们平日接收到的是信息(八卦、宗教、法律以及梦想),通过底层通讯技术的变革,使得信息可以传播的更远,受众面更大,使我们每个人可以与更大的社会联动。
这时就需要提到信息熵的概念了,“信息论之父”香农解决了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即
说明我们的信息是可以度量,简单来看,信息量越大其所携带的价值量越大。
接下来一起聊聊芯片,这个话题近几年很火,政策鼓励大家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身边很多朋友都加入了芯片企业为国效力,没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相关信息。
上面这个数据比较爆炸,对其进行一下过滤,考虑成立1到5年的公司,情况如下
对于成立时间在1~5年的企业,排除掉参保人数小于50人的企业(45304个)后,即人数大于50人的企业有8360个。
而成立时间在1年内的企业,排除掉参保人数小于50人的企业(3个)后,人数大于50人的企业有28794个。
看到上面这些让人振奋的数据,我们再详细看下不同公司的能力特点。
芯片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不同,核心业务也会有所差异。上面分别是两个芯片设计公司的收入结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公司的核心实力特点。
关于芯片公司,朋友对此是持谨慎乐观,因为其成本较高,同时国内的新生企业很多属于“组装厂”,购买IP组成自己的芯片,企业自身壁垒较薄。而且大部分企业在做低端芯片,吃政策红利,相关从业者的能力水平和薪资也较低,对于真正卡脖子的问题避之不谈。
物联网,是近几年的爆炒概念,先上一段网络上截取的概念
朋友问物联网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物联网?
对照上文,定义清晰,但是望眼全球,没有见到改变生活的爆品并形成类似于BATH这样的头部企业,说明还没有人抓住共性,有人说:“物联网碎片化,所以找不到突破点”,但是看我们身边的互联网产品,更是五花八门。若说碎片化,可能是产品没有规划的结果,做的产品浅尝辄止。
现在整理下过往经历,近年做了数款产品,有结合AI的智能产品,也有功能简单的产品,交付数量少则数千,多则几十上百万。物联网产品出现的一个目的,是要将人从日常的信息获取及传递过程中解放出来,尤其是人员到达不易的地方,比如严酷的环境,人烟稀少的地方。当设备安装上之后,如果发生了故障,则维护成本会非常的高,尤其是物联网设备大部分是分散安装,无人值守的。若是跨国使用的场景,就不用考虑维护的事情了。所以在新设备要开发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稳定性、自恢复能力。
现在物联网行业,有很多玩家,不乏BATH等头部大厂,行业经验不可谓不丰富,技术能力不可谓不深厚,但是尚未获得客户的认可,究其原因,我们面对的大都是伪需求,提供的服务价值量太低。关于需求的真伪,是产品经理主要考虑的事情,我在这里主要是讨论技术。
结合文章第一部分,信息使我们的社会发展起来,为我们提供服务。而物联网是将信息的源头和终点从人扩展到物,我们从信息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拓展了信息范围,为人们提供更多服务。
我们看两个指标“信息量(信息流)、成本(资金流)”,物联网的目的将人从日常的信息获取及传递过程中解放出来,那么哪些场景的信息最有价值,就最值得联网。而最有价值的数据,也是距离人最近的,所以我们将核心能力定义为芯片、模组、OS,而各种硬件产品直接面向使用场景。现在我们聚焦到芯片、模组、OS上,模组更像是芯片包装后的产品形态,可以一并讨论。回到刚刚说的“信息量(信息流)、成本(资金流)”指标上,我们定义一个概念“单位数据/成本(DPC)”,那么DPC越高的场景就越有价值,如果数据量D恒定,则重要的方法就是降低成本C,这也是急需解决的,因为大部分物联网场景的D都比较小。当DPC足够大的时候,万物互联的价值就可以展现出来了。
原文链接《通讯芯片物联网》
欢迎大家[扫码]↑↑↑关注公众号LPIoT获取更多信息
上一篇:NB物联网卡能用在哪些领域?
下一篇:电商运营怎么提升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