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正逐渐成为万众瞩目的风口。
可对于这个行业内的原生玩家来讲,这似乎不再是一局大号通吃的游戏。事实上,从被贴上「传统车企」的标签开始,来自“跨服玩家”的挑战从未间断。
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借力新四化,游戏早已面临着重新开局。一代更新一代神,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产业变革中,也许引用吴军博士著《智能时代》的卷首语再合适不过了:
“2%的人将控制未来,成为他们或被淘汰。”
传统车企在原有市场环境下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也积累了巨大的优势。进入到产业转型期却慢慢发现,优势和包袱往往是同一件事的正反。我相信企业基因不同、体积庞大等因素对转型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讨论互联网+汽车,我们先从互联网谈起。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行业是高度垂直的,体现在各行各业都已经建立起夯实的业务基础,有自己的运作方式和经营理念。
举例说,传统纸媒行业有自己庞大的记者团队,触达到社会的细微角落,靠挖掘第一手或独家信息提升影响力和行业地位,进而提升销量平摊成本获得盈利;电信行业(如移动)建设大规模的基站网络,为更多用户提供信号覆盖,收取运营费用获得盈利;汽车行业通过质量提升和不断丰富的产品型谱获得市场认可,经由经销商体系销售给用户,利润也来源于经销商。
传统商业模式的共同点:利润直接来自于产品或主营业务,靠业务规模变现。直白点说,东西越好、价格越低,就卖的越多、规模越大,就越能赚钱。
“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董小姐,是这一模式最好的代言人。站在另一面的,是热衷于接受对赌的小米,和背后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思维我们总在提,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思维?出现了哪些创新点?
这里说的资本创新,是指互联网概念的出现和演变,推动了风险资本投资逻辑的改变——从获取利润转向创造价值。
难道新时代的资本不关注自身获利,而开始关注社会价值?没接触过投资的人,可能需要花了点时间去理解。
实际上,资本始终是关注回报的,有所转变的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能带来超额回报的标准。
1995年,浏览器公司Netscape作为互联网界IPO第一股,上市几个月间每股价格从发行价29美元上涨至最高174美元,巨额的回报开启了创投对互联网公司的投资热潮,也催生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对市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关于泡沫破裂的原因,这里引用自媒体“金融界”的解释: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美联储持续加息,资金成本大幅上升,美元利率超过6%,炒作资金开始在纳斯达克撤离。
至2000年,互联网的渗透能力已经开始停滞,更多的互联网用户还无法从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各种互联网的生活习惯,就像网上购物,其实十多年后的今天,才成为一种习惯。至于邮件、社交等,互联网产品提供者,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方式,市场也并没有形成在互联网上消费的习惯,所以2000年的互联网,从用户增长和企业盈利层面,都无法取得突破,一旦投机资金开始撤离,泡沫迅速破灭。
不过值得关注的结果是,泡沫破裂促使资本市场反思复盘,认为投资互联网与投资实业逻辑并不相同,互联网公司的获利能力并不能成为评价公司的唯一准绳。
新的观点是:多如牛毛的互联网初创公司,只有能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价值的才有生存发展,长期拉高估值的可能,下面这张图对理解资本的态度转变很有帮助。(据说在A股并不是这样的逻辑)
这只是互联网对资本创新的推动,更进一步的是,资本市场新的投资逻辑作用在了互联网公司自己身上。
互联网上市公司不再需要每时每刻为漂亮的财报竭尽心力,有更多的精力回归创业初衷,回归对企业价值的思考和实践。
这就达成了“资本为有价值的公司投资,公司集中精力创造用户价值,用户数量增多提升了公司潜力,带来估值上升为资本提供回报”的互联网时代商业正向循环。
用户价值越高,商业价值越高。
下一期:《互联网+汽车,到底在讨论什么?(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公司如何为用户提供价值,互联网公司的商业逻辑又是什么样的?
注:本文主要内容来自于对一次优质论坛演讲的整理,主题为《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由华师大陆建平副教授讲授。
作为一名学习者,希望能借助费曼学习法,最大程度内化有价值的内容;作为一名“传统”汽车人,更希望借他山之石,做一些企业转型方面的思考,抛砖引玉。
「汽车与新知」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分享一名汽车人的产业、产品、长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