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财富
7.1.1财富概念的源流和本书定义
自经济学诞生以来,每一个经济学家都必须严正地声明他所持有的的观点:
什么东西是财富,什么不是.
由此,关于财富的思维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和争鸣过程:
早期的使用价值论(色诺芬),
货币或者金银(重商主义),
价值论(亚当 斯密)
生产或者占有需要花费人力的物品论(马尔萨斯)
劳动产品论(马克思)
由此,我们也随大流一下,提出本书关于财富定义的观点:
财富:是一切能够满足生命(包含群体生命和个人生命)维持和实世界连接的要素,或能够帮助生命获得最大扩散或者最省能量益处的要素.
这句话有些啰嗦,我们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A 任何能够让生命达成和实世界连接的要素,都可以被看成财富.
生命是一团信息,它必须通过对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的编码而被观察到.
也就是它的存在依赖于这些要素而出现在实世界中.
如果脱离了,它就无法被观察,也就对于我们无意义.
由此,衣食住行等,我们可以看做财富的第一种:也即大家通常提到的物质性财富,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和信息之间的交换,是无法直接进行的.
它必须依托在物质的编码上进行交换.
假设A需要把它的内容复制给B.
则A必须先对物质进行编码(组合方式或者单纯物质的物理属性).
A经由时间或者空间的移动转交物质给B
由B对这团物质进行解码得到内容.
B 任何能够让生命达成膨胀和延续的要素,都可以被看成财富.
在这里,只有一个要素:信息.
也就是生命这团信息,有不断膨胀自己内涵体量的本能需要,加入新的信息,其实就是增加自己的"熵值".
比如音乐,故事,一幅名画等.我们可以看做财富的第二种:也即大家通常提到的文化性财富,
极端情况下,也即大家通常了解的:版权.
另外,有些人怪异的"收藏癖"对象,也能够被归类到这个财富的范畴内.
比如有一个结石科的医生,喜欢收藏他做手术时从人体内取出的各种结石.
C 任何对于最大化扩散原则和最省能量原则有益的方法,都可以被看做财富.
在这里,还是只有一个要素:信息
比如技术,工艺等.我们可以看做财富的第三种,可以被称为:技术财富.
极端情况下,也即大家通常了解的:专利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财富的定义是从虚世界开始,然后延伸到实世界的。
但是,我并未申明
1)它的来源;
2)需要经过什么过程;
3)要什么的条件。
实际上,关于财富的描述,只要加入任何上述三个内容,都会对财富的概念造成有意无意的歪曲。
或者是偷梁换柱,或者是指鹿为马,再或者是以偏概全。
并由此导致很多事实上的不公平事实被掩盖。
7.1.2 财富的消费特性
在定义完财富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财富可以分类两个类型:
7.1.2.1 物质性财富的消费:
因为它是实在的,在生命消费它的时候,物质性财富会发生 冻结(无法被其它生命占有),磨损,灭失的情况.
“占有”概念的辨析
占有的概念值得多啰嗦一下,因为对“占有”的评价是很多经济学的命门。
基于生命的第一原则:最大化扩散。
在合理的演绎下,同一个位阶之间的生命间的确只有“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竞争关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将视角放到上位群体生命和下位群体生命;或者群体生命和个体生命的关联时;
则情况就会变得极为复杂。
对于同一个物质,当个体生命在你争我夺地占有时,群体生命会处于这样的一个裁判者逻辑中:
1)如果争夺的对象,是“我”(群体生命)下属的个体生命,和别人的下属(属于别的群体生命的个体生命),我就支持我的下属。
2)如果都是“我”的下属之间,则“我”会基于我的最大好处而给出截然相反的三个状态:
A.若给哪个下属用,都可以给我带来同样的好处,则我无所谓。
B.若给特定的下属用,可以给自己产生更大的好处,则支持给那个特定的下属。
C.如果不给某个特定的下属用,会导致下属的重大损害,而拖累“我”也导致重大损害,则我会支持此下属。
注意,这是本应有的常见逻辑,有些时候,当群体生命的“正确价值观”被扭曲的时候,则BC会反着来。
原因的解释,可以参照上一章的:
2.3.2.3.4 多个个体生命对肉体主导地位的争夺
2.3.2.3.5 群体生命的决策
2.3.2.3.6行为的归因 的相关推导。
我们从个体生命的视角反观群体生命,则可以得到下述的评价:
1) 群体生命是唯利是图者;
2)A 群体生命分像是无欲无求的老天;
2)B 群体生命是唯利是图者;
2)C 群体生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由上面三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评价,其实是根据评价者的“预设立场”而立的。
并且,人类上面的观察结论作为立论基础,发展出了众多的“主义”。
例如:
由此,当一个评价者,如果不能超脱出“个体生命”的观察体系,则必然会得出“唯利是图”才是人类的本质。
如果以此论调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则必然会发展出“资本主义”的论调。
当将观察点定于某些特定的“群体生命”,则会发展出“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社会主义”等论调。
如果观察点再次”泛化“到全人类,则会发展出“共产主义”的论调
如果观察者将视角扩展到“全体生命”,则会发展出”动物福利“,“素食主义”等论调。
这里仅仅简单提一下,更深入的讨论,将在下一卷继续展开。
我们重新回到关于财富的讨论。
7.1.2.2 信息类财富
文化性财富:
生命在消费信息类财富的时候,本质上并不会发生如物质性财富的冻结,磨损,灭失的问题。
但是,文化性财富在倾向上,涉及到生命的本身,所以当它处于多个群体生命间的时候,就一般而言,越为更多的群体生命所接纳,它就越珍贵。
不过,恼火的是,有些文化性财富必须依附在单一物质上,而这个单一物质又有磨损,灭失的风险。
所以生命会给这个单一物质以珍贵的评价,尽管这些单一物质也许根本就很平常。
----这就是所谓的古董,例如一块化石,它通常由钙镁碳酸盐构成(也即方解石,地球中常见矿物)。
古董类的文化性财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它本身蕴含的信息需要被很多的群体生命所接纳和承认。
承载它的物质又会随着时间的长河而磨损灭失。
技术性财富:
信息类财富的消费也不会发生冻结,磨损,灭失的问题。
由于它并不涉及到生命的内涵增量,只是生命在执行两个基本原则的更优方法。
按照生命的"用人朝前,不用朝后"嘴脸。
就单个群体生命而言,它在用之前会给出珍贵的评价;用完了,也就成垃圾了。
而对于群体生命而言,在未完全同步到其下属的个体生命中之前,它很珍贵;之后,它还是垃圾。
技术通常都是在进步的,所以技术性财富也就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发地不值钱。
(在后续6.1.4 中,还会有"生命对财富的评价"的专门小结来讨论。所以,此处不做过多展开。)
不过,话又说回来.相当多的信息类财富,都同时包含文化性和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所以,实证式的分析将会非常地复杂。
例如,一本描述医疗技术的古籍。——它同时具有文化与技术财富的双属性。
最后,需要额外注意的是,由于信息必须依附在物质上,所以,如果生命需要消费信息类财富。
还是会伴随着物质性财富的冻结,磨损,灭失。
这类似于一首歌的产生,固然歌是你要获取的财富。
但是,你往往还需要为承载歌曲的碟片,U盘,网络通讯费买单。
7.6.1.3 生命对物质性财富的占有欲
实世界的各种对象都具有唯一性,而生命的竞争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群体生命。
所以,在有限资源的实世界上,生命对于物质性财富的争夺也是残酷的。
此消彼长之下,正常的生命对物质性财富的需求是无限的,且为了获得物质性财富会无所不用其极。
7.1.4 生命对财富的评价
单一生命对财富的评价体系非常的复杂,若考虑多个生命,则情况会乱成一锅粥。
在现有的经济学中,往往会粗暴地对财富的评价用货币来等同。
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便可以发现,无论它的表现如何地复杂。
其实都可以抽象成如下的3种评价方式:
7.1.4.1 生命对同一种财富因时空差异而产生评价
同一个财富,若它的内涵不变,只是处于时空中的不同位置(有距离生命的远近差别)或者是处于时间上的不同位置(已经成熟的苹果和未来会成熟的苹果。)
则生命更倾向于给予距离更近,已经在眼前的财富以最高的评价。
如果财富距离生命无限远(远到不可触摸),时间无限久(久到生命确定自己无法活到那个时候),则生命对于财富的评价则为0分。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对获得财富的难易而产生的不同评价,和这里的论述是等价的。
因为所谓的难易的概念,无非就是财富离生命在空间上的距离,和时间上的久远。
至于获得过程中的能量耗费多寡的考量,其实是由时空上的距离而决定。
另外,因为时间的不可回溯性,过去的财富对于生命是无意义的。
——它只是记忆,而不是实在。
7.1.4.2 生命对不同财富的评价
生命的需求是多重多样的,财富的形态也是多重多样的。
在同一个时间刻度,同一个地点。
如果我们只允许生命占有并消费一个财富的时候,它会如何做?
若抛开"教育",个体生命会优先满足,而群体生命会被随后满足。
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又或者可以引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来理解。
当然,不是没有反例,当群体生命对某个肉体内副本的拷贝强度足够强大,大到了占据主导地位,压倒了个体生命的声音时。
肉体会作出反顺序的满足程序。
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我愿意为真理而牺牲"的人或者事。
这里还可以稍微展开来说。
如果以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传统(强调个体生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是毫无疑义的真理。
但是,以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的传统(强调群体生命),马斯洛的理论则是诡辩。
——因为它偷换了立论,将个体生命的逻辑当做真理强加给了群体生命。
7.1.4.3生命对同一财富因数量多寡而产生的不同评价
基于生命的本质,尽管在原则上来说,生命对于财富的需要是无限的。
但是,它还是会对财富的多寡产生不同的评价。
在锁定时空的因素时:
当单一财富的总量很多时,它就会对其中的单位财富给予较低的评价。
当单一财富的总量很少时,他就会对其中的单位财富给予较高的评价。
-----此处的理解可以参照"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论述。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面对物质性财富,“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是永远的真理。
它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式:
Mu=aQ+b (Q自变量,Mu因变量,a,b 是参数)。
如下图:
但如果是群体生命,则“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根本就不成立。
按照有些经济学家的往后论证:
群体生命的满足是个体生命满足的加和。
也就是公式:
Mu=\Sigma P\cdotMu(i)
【P表个体生命i在群体生命中的权重,Mu(i)表个体生命i在消费时的满足程度】
但是,这个公式实际上隐含了一个绝对错误的前提:
个体生命即便不消费,也不会有任何有害的影响,进而也不会影响到群体生命的“利益”。
换句话说,就是上面的Mu(i)≥0,所以也必然有Mu≥0。
问题是,有些物质性的财富,如果个体生命不消费,就会发生健康损害甚至是死亡,进而损害“群体生命”的利益。
由此,Mu(i)∈R,而并非Mu(i)≥0;
所以也必然存:在Mu∈R
因此,Mu的最终值并非只有单调增长,有些时候也会发生递减或者不变的情况。
即:Mu的变化和Q值的变化完全无关。
而此处的Mu实际上是群体生命的满足情况。
因此,如果说人话就是:
如果群体生命完全不干涉物资在下属个体生命中的分配。
财富供给的增加,并不会最终导致群体生命满足的增加。有些时候,甚至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换句话说:
如果经济学家不将财富在个体生命间分配的问题放在首要考虑位置。
则这个经济学家或者是个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又或者是没搞明白道理还喜欢喋喋不休的傻瓜!
由此,我也可以如此地认为:
一切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并信奉”完全竞争假设“的经济学说
——都是歪理邪说!
另外,如果群体生命面对的是“信息类财富”,“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是谬论。
群体生命在“信息类财富”完整完全地复制到所有的下属个体生命前,它会处于”贪得无厌“的状态。
因为对于信息类财富而言,无论它承载在多少个物质上,其本质还是只有一个。
且信息类财富具有不可磨灭的特性。
例如:无论你把歌拷贝进多少张唱片里面,本质上的财富是那首歌,而不是那堆胶片。
如果要将信息类财富的边际效用曲线画出来。
则首先信息类财富的数量永远是1,随着信息类财富在群体生命中个体的消费次数增多。Mu(满足)也必然会增加。
Mu=\Sigma P\cdotMu(i) 【P表个体生命i在群体生命中的权重,Mu(i)表个体生命i在消费时的满足程度】
并且Mu和Q(Q=1)无关。
于是出现了如下图的整合模式:
纵观现在流行的经济学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被当成“宇宙的真理”。
从而强行推而广之,被用到了一切的生命形式和一切的财富之间的关联形式中去。
这是荒谬而又可笑的。
如果我们只关心个人,那么“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确是部分的真理。
但是,人的内涵原本就不仅仅是个体生命,在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单为自己而活着。
所以,如果你在任何时候都将”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当做真理。
或者,你是在诚恳地将自己和一只“虫子”去等价,是个极端的“自私鬼”。
或者,只是傻白甜般的傻瓜,无脑地接收到一个谬论,从而毒害了自己。
7.2 价值
请不要将这里提及的价值--这个名词--用你曾经知道的定义去理解。
在本书中,价值的定义为:价值是多个生命面对同一财富的【对等评价】。
7.2.1 价值的本质
如果我们单独的考察某一个独立的肉体,假设它不和任何其它的生物发生关联。
即便他所面对的一切能够为其所用的东西都是财富。
纵然,如6.1.4的论述,生命会对财富作出倾向性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是主观而又绝对的。
如果时空中有两个生命,若它们不发生交集,则他们各自的评价也无法找到比较的依据。
所谓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但是,当两个生命出现在同一个时空,且需要交换彼此拥有的财富时,他们就会碰到问题。
原则上,任何一个单一的生命都想不劳而获。
它会根据对抗的另外一个生命的强弱可能遭遇的风险而顺序采用如下的手段:
顺手牵羊---哄骗或偷窃---抢劫和掠夺---协商和交易。
四种方式是伴随着为了获得而付出的代价,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因为群体生命的强力存在和约束,协商和交易是主流.(广义上的群体生命,而非单指某个肉体内的群体生命).
所以,前面的三个我们不去讨论,如果展开了,则又是一本大部头的关于人性黑暗面的批判书.
在此处,我们将协商和交易来作为我们的关注点:
当对抗的两个生命需要交换彼此的财富时,基于都不想吃亏的原则.
于是二者就必须要产生出一个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对等评价,才有可能发生交易.
7.2.2 对等评价外在表象的变迁
在此处我想偷懒,直接援引马克思关于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变迁过程的论述.
因为我的观点和马克思的见解相近。
但是,我这里需要额外的强调:
对等评价强调的是一团信息;
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货币则会额外地加上并不需要的物质的因素。
这也是我为何没有直接引用等价物的术语概念,而自己生造了一个新概念出来的原因。
类似于我有想法(信息)需要说出来(声音作为载体),想法和说出想法,是两回事。
7.2.2.1 对等评价的远古时代形态
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来理解:
让我们回归到蛮荒时代,现在有两个素未谋面的原始人要开始交易。
首先,因为素未谋面,所以它们二者之间没法抽象出一个群体生命。
所以,两个原始人会首先考虑物化的对待彼此。
而生命对于世界的态度就是:
一切都是我的(最大化扩散)
所以,他们优先考虑的策略应该是掠夺,而不是交易。
在打了一架之后,发现对面都是不好惹的存在。
气喘吁吁之下,又饥又渴,它们发现一个手中只有水,另一个手里只有馒头(别问我馒头怎么来的.)。
通过沟通和相互同步,关于两个人的群体生命开始萌发。
这个群体生命形成过程既可以是互相诉苦,也可以是讨价还价,甚至还可以是尔虞我诈。
但开诚布公的可能性极低。
新形成的群体生命中必然包含如下的信息片段:
一杯水和一个馒头是等价的,也即对等评价一致。
随后,两个原始人肉体内的群体生命的副本便会驱使着二者完成我送你一杯水,你送我一个馒头的交易。
换句话说,当两个生命互相接触的时候,只要发生了信息交换,则必然会产生一个群体生命的幽灵。
这个群体生命会推动两个生命发生相互作用,也即两个虚世界的信息团会通过实世界发生交互。
从而各自满足己方。
交换的过程并非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可能会发生在人与其它的生物之间。
比如说,我家的猫咪,它总是会在每天晚上出门去瞎逛。
并时不时地给我叼回一只半死不活的老鼠,或者一只嘈杂的蝉。
另外,我并不承认这样的说法是交换:
我把山挖了个大洞,大山在大洞中赏赐了我一块黄金。
山并没有意识,所以,它无法和我生成群体生命。
所以,这种情况,只是生命在单纯地驱使物质而已。
早期单纯的以物易物的时代,虽然因为沟通的有效性和彻底性存疑。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粗暴地认为.对等评价还是它原本的模样。
另外,如果我们将对等评价进行高度抽象,用数学式来表达。
其实就是A=B的一个等式。
只不过,实际的情况远比这复杂太多。
7.2.2.2 对等评价的古今变迁
随着人类跨过蛮荒的时代,整个人类内部个体的数量的增加。
导致了无论是下位群体生命还是个体生命的数量膨胀到了天量的复杂度。
此时,仅以个体生命来论,它们彼此之间将不再能够直接面对面.即发生了时空的割裂。
由此,群体生命在向下属群体生命及个体生命传播信息的时候。
就会发生越发地艰难,成本越发地高昂,错误率也越发地多的情况。
而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所谓的信息差。
当信息差存在的时候,对等评价则已经被扭曲,变成了经过个体生命或者下位群体生命刻意歪曲的信息。
因此,此时的对等评价则扭曲成了市场价格。
群体生命一直在试图反抗这种扭曲的行为,人类社会的交易发展过程也是如此的:
简单的交换----集市----交易所
(信息的同步能力越发的简单,有效)
再者,对等评价是一团信息,由此,它必须依托在物质上进行编码。
根据最省能量原则,被编码物质的综合开销理应越低越好。
所以,对等评价的编码物质(广义上的货币),也就发生了如下的变迁:
货物---金银(一般等价物)---钞票---银行记账信息记录
(从物质回归到信息的本源)
7.2.2.3 群体生命之于对等评价的作用
评价产生于个体生命,不同个体生命产生的各自评价,毫无对照而谈的意义。
对等评价产生于群体生命。
一如前面的论述,群体生命是存在层级嵌套的。
就一个国家的群体生命而言,为了维护它本身的最省能量原则。
所以,它天然地具有让所有下属的下位群体生命都"老实交代"的内在驱动。
也如前面的论述,下位群体生命并非总是老老实实,更多的时候喜欢夹带私货。
所以,在斗争中,总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
如何实现最优的配置?
这首先需要上位群体生命喋喋不休地教化下位群体生命:"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但真的很难。
同时,还需要以上位群体生命的意志来构建畅通的对等评价(这里也可替换为市场价格)复制和传播路径。
将这个任务托付给某个下属的下位群体生命可以吗?
呵呵,它不夹带私货,追求它自己的最大利益化,那就有鬼了。
而如何避免它闹鬼?简单,将其所有的操作都放在阳光下,让所有的其它的下位群体生命来当看门狗即可。
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不是没有努力过:
在以前,有“口碑”;
后来在银行业,有“个人信用记录”;
在网络贸易,有“买家评价”
——这些都是群体生命在促进信息透明化的常见现象。
在我看来,西方经济学的充分竞争假设,无论是处于善意还是恶意的角度来看。
——它都纯粹是在胡扯,并且,让市场价格完全回归对等评价,也几乎不可能。
如果硬要强行开出药方,弄一场渐进式的革命。
那么在我看来,以一个国家为限的群体生命,在其内部就必须执行如下的措施:
1)由上位群体生命强力地将所有的交易过程都信息化(回归对等评价的本源)。
2)以极低的成本,无限制地向所有的下位群体生命作同步(信息透明化)。
3)用严酷的刑罚惩处一切不老实往上同步自身信息的下位群体生命(纠正有意无意的谬误)。
只是,如果要将这个命题展开来说,则又是个大部头,所以就此打住。
7.3 小结及可能关键问题的回答
在本章的论述中,我们讨论了财富的本质,以及从对它的评价开始,而后如何嬗变成价值以及市场价格的过程。
不得不承认,实际的情况比本书所描述的情况复杂得太多。
但是,我相信,本书的描述,应该更加贴近真理一些。
Q:从头到尾,我看到的是财富--评价---价值(对等评价)---市场价格 的论述。那么“商品”的概念如何归入到本书的体系中?
A:商品这个概念之所以不被提及,是因为在原本的经济学体系中商品的定义原本就存在疏漏,所以被本书抛弃:
常见的描述为:
1、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2、商品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商品是经过交换且非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
那么,我现在举一个反例,有一个山泉水在流动.你也就站在泉水边上。
第一个场景,你开始喝水,按照上面的定义,此时因为泉水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肯定不是商品。
第二个场景,现在有人在泉眼上设置了一个机关,把泉眼关闭掉,你只有喊一声:我是傻瓜,然后才可以喝到泉水。
这个时候,泉水是不是商品?
以常识而言,此时泉水应该确定无疑地被当做商品!
但问题是,根据上面的定义,有用的劳动产品是这个机关和安装机关的劳动过程。
但是,这个机关对要喝水的人来说有用么?另外,这个机关和泉水的供给有半毛钱的有益关系没?
搞了个机关,结果泉水就华丽丽地变身成了商品。
泉水的供给本身经过了有益劳动没?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物质被强行加上了商品的标签?
如果硬要给这个意义上的物质配上商品的标签。
那么就必须这么来陈述:
被强权占有的物质也叫做商品。
由此,承认了他们定义的商品概念,实际上就是模糊了现实中“商品”的事实来源(有的来源是肮脏和血腥的)和他们论述的“商品”理论来源的差异(全部都是干干净净,堂堂正正)。
也等于间接地承认:“剥削”“强权”“抢劫”“掠夺”的合理性。
由此,在表面“公平”的商品交易中,基于对等评价,公平地进行交易。
于是,这样的场景也应该出现:
”我用我的钱,买恶霸刚刚强占的,曾经属于我的土地,用的价格是市价。钱给了,也真的拿到了土地。”
——啊!这很公平!
这样的说法并无任何逻辑上的毛病,但是,这样的事实是对的么?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觉得,其实我们根本就无需再谈什么经济学。
根据最省能量原则,直接明抢就好了。
没错,我之所以抛弃商品的定义。
就是因为,原有的传统经济学说体系中关于商品的定义和描述,实在是一个以偏概全的概念。
而以商品作为立论的推演中,它先虚构了商品本身是”公平正义的“假设前提。
而后在貌似公平的过程中走完了全部的流程,并最终成功地掩盖了“不公平”的事实。
而在后续的论述,我会在财富生产,交易,分配,消费和储藏中,逐步地探讨强权和剥削的问题。
(回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