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曾曾读书笔记 ||《新零售:低价高效的数据赋能之路》
admin
2023-10-18 21:23:06
0

“迭代。”

1

能够减少痛点、提升效率的商业模式,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新零售便是如此。

但是,由于风险控制不足、顶层设计不完善,部分场景尚未实现大规模的复制。

如无人货架,因为远程无法把控的人为风险而导致的高的货损率,使大部分企业在温饱线上下徘徊。

不过,更多的企业,在新零售上已经走了很远。

如小米的线上线下同价、爆款商品组合轰炸,带来的极致坪效;盒马的线下反哺线上、3公里内极速送达,赋能客户高客单高复购……

在充分解读新零售后,这些公司答出了高分。

2

零售的本质,是通过“场”,把“人”和“货”连接起来。

电商也是零售。所以在做电商分析的时候,总是绕不开“人货场”这三个字。

新零售,顾名思义,就是“更新的零售”。那么,“新”在哪里?

个人理解,“新”在利用时代的新技术,去赋能这老三样。所谓“新瓶装旧酒”,线下线上来回横跳,形式变了,实质没变。

因此,每当有新技术出现,如从工业大革命,到计算机,再到移动互联网,以及未来的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都会带来其不断更新和提效。

新零售的迭代,如同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3

“人”,即消费者。这一环节,要考虑如何让更多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多的转化以及更高的客单。

提炼出来,就是去深挖整套销售转化漏斗。用陈勇的《超级转化率》思路去分析,着手点有二:

1、梳理用户全链路流程;

2、定位影响每一步漏损的主要因素。

通过拆分销售额指标,就能为我们提供优化的大方向: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4

“货”,即商品。商品从生产,最后到消费者手里,一般会经历六步:D-M-S-B-b-C。

企业从D(设计)开始构思产品,经过M(制造),经过S(供应链),经过B、b(大小商家),终于与C(消费者)见面。

那么,如何优化这个链路?

首先,自然会去想能否缩短整条链路,让“货”与“人”早日相遇。

譬如,Costco的M2B,优化了供应链S;闲鱼的C2C,精简了C2b2B2b2C传统链路。

其次,反转链路,也是一种思路。

海尔的B2M,实现了用户先在天猫(B)下单、定制化冰箱、然后海尔(M)接单再制造的反向链路。

逆向思维解决了千人千面定制化的诉求,但在效率和售后方面,存在难点。

5

“场”,即连接“人”和“货”的媒介。包含三方面的信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

信息流,考虑兼顾互联网的高效和线下体验的真实。

资金流,既要考虑支付便捷性,更要解决信任问题。

物流,要囊括跨区域的广度和马上就要的速度。


新零售,自始至终都在强调提效、降本。线上线下融合只是手段之一,M2B或者B2M也是基于对流程不同角度的创新组合。

核心依然是,别人做的这个事情呢,是仅仅为了割韭菜,还是真正改变了一些东西?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1、优化商品在人、货、场之间的有效传递方式,就是新零售。
2、互联网擅长信息流的“高效维度”,更快、更全、更便宜;线下擅长信息流的“体验维度”,更复杂、更多感、更立体。
3、数据为资金流赋能,其核心就是基于数据产生的信用,提高线上的可信性。
4、小米极致坪效的玩法:选址对标快时尚+低频变高频;爆品战略+大数据选品;提高连带率+增加体验感;强化品牌认知+打通全渠道。
5、不是说店家笑得发自内心,消费者就应该为商品支付更高的价钱。
6、要么用“创新”的方法,做出别人做不出的商品,获得“定价权”;要么用“效率”的方法,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价格,降低“定倍率”。
7、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中介之所以能存在这么久,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8、曾鸣说,未来的一切都是服务,产品只是服务实现的一个中间环节,S和b之间既不是买卖关系,也不是传统的加盟关系,而应该是赋能关系,这个模式将是未来五年最值得大家努力的战略方向。
9、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有其对应的适用场景;反之,每一种场景,也必然有与其相应的思维模式。
10、这个世界上,只要有零售,就有新零售和更新的零售,但是永远不会有最新的零售。进化,永不停止。
11、在移动互联网这一大趋势下,流量结构一旦变了,就没什么是必然正确的,一定要重新思考流量的底层逻辑,然后去尝试各种各样脑洞大开的流量获取模式。新模式运营两三年,不断纠错,不断调整,最终确定新格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