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全面解读,值得收藏!
admin
2023-10-17 20:47:12
0

农业产业互联网(一):该来的终究会来

2019年初写了《产业互联网已来》这篇文章,开篇提到“有一个名词在2018年的下半年开始,被大家提及得越来越多,就是‘产业互联网’, BAT把产业互联网称为互联网的下半场。”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产业链的全要素”通过信息化和产业链服务整合,从而降本增效。

某个具体的产业链很长,我们把一个产业链切上几刀后,拆分为几个核心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订单管理、经销批发、终端零售。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痛点,如,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原料采购产能过剩,生产加工人力成本高,仓储物流产品损耗、库存率高,订单不成体系、经销批发大量加价、零售找不到客户等等。通过产业互联网来解决产业链的整理痛点,助力产业升级。在这个过程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

转眼来到了2020年,在这个拥有对称排列数字的吉祥年份,产业互联网持续发展,一直被产业互联网忽略的产业 -- 农业,开始发出更多的声音,农业产业互联网浮出水面。

其实在2019年腾讯就号称开始布局农业产业,推出智慧农业,虽号称BAT引领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农业产业互联网是否BAT能够引领呢?确实要打个问号。农业产业互联网有别于他,有别于工业产业互联网,农业是个辛苦活,需要情怀更需要坚持。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神人物神农氏,为了中国人能够吃到东西活着,他尝遍百草,把看起来能吃的他都吃了一遍,一天中毒七十回,终于找到了可以吃的谷物,然后他又观天看地,选种苗,制工具,研究农技农法,教人种植谷物,于是开启了人类农业的历史,神农氏也便成了神农!中国农业从起源就一直面临很多挑战,现代农业我们不能像神农试百草,一日七十毒,但是农业产业的挑战(需求)依然存在,并且需求越来越大。如何能够满足需求、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就要提升新意识,转换新思路,找到新方法!新意识、新思路、新方法是什么?就是农业产业互联网!

农业产业互联网有两个关键部分组成:一是“农业产业”,二是“+互联网”。分述两端,说农业产业就一定要看农业的产业链,农业的产业链条很长,但基本由这几部分构成:种植养殖-初深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运输-市场流通-终端消费者。对于产业链条不展开细节,产业链是农业产业核心要素的集合,有了产业链上核心要素的聚集才有规模化,有了规模化才有规模效应,有了规模效应才有降本增效,有了降本增效才有农业产业升级的基础。另一端是“+互联网”,代表着要用现代先进技术在农业产业,技术上已经和农业相关的技术有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遥感、区块链等等。结合农业的特点,农业行业本身有很多问题痛点,同时,信息化程度相对工业和服务业要低很多,所以在农业要先进行产业的数据化,再进行数据的产业化,也就是为什么国家要先进行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的农业产业数字化,再推动农业数字产业化,最终构建农业数字经济生态。随着农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技术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场景,更更重要的是技术应用场景是不是能够聚合在一起,聚合在一起才能成链,聚合成链才是体系,形成体系才有盈利模式。这也是农业如何解决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的关键,是一二三产如何融合的推动力,是农业集群式发展的内在逻辑!

所谓:农业产业互联网是一种模式,也一套体系,更是一种机制!

农业产业互联网(二):不变的是需求,变化的是方法

从用户的角度看,产业本身就是需求的集合,需求就是痛点,挑战就是如何去满足痛点。大农业包含农、林、牧、副、渔,痛点不但多,且深!

新意识、新思路、新方法是什么?就是农业产业互联网!

农业产业互联网有两个关键部分组成:一是“农业产业”,二是“+互联网”。分述两端,说农业产业就一定要看农业的产业链,农业的产业链条很长,但基本由这几部分构成:种植养殖-初深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运输-市场流通-终端消费者。对于产业链条不展开细节,产业链是农业产业核心要素的集合,有了产业链上核心要素的聚集才有规模化,有了规模化才有规模效应,有了规模效应才有降本增效,有了降本增效才有农业产业升级的基础。

前段时间到地处华南、地理区位优越、盛产芒果的县域去走了走,芒果是真好吃,芒果产业的问题也着实不少。农民种了芒果,不愁卖,但是愁怎么卖的更好。企业流转了地,愁怎么扩大生产,愁怎么持续投入,愁怎么靠销售有持续现金流。政府推动产业大量投入,愁一二三产怎么结合,愁集群化发展怎么推动,愁怎么按照国家要求发展产业。银行有很多钱,愁怎么能有信用体系背书贷款给农民和企业。市场愁怎么能找到如此好吃的芒果,愁怎么能找到品质恒定安全的芒果…中国近3000个县域,很多地区都面临着:要么有环境,没特产;要么有特产,没产业;要么有产业,没发展!产业链条上的问题很多,并且这些需求一直存在。满足需求,解决痛点的新方法--农业产业互联网应运而生。还拿芒果举例,产业上的各类角色的不同需求(痛点)农业产业互联网是如何解决的呢?就是要把大家聚在一起,好好沟通,农民怎么种的芒果,今年种了多少,政府建设加工厂有多少产能,需要多少原料,市场需要多少芒果...... 把大家干的事情都互通有无,并且都能记录下来,银行一看,谁干什么清清楚楚,就真正财大气粗敢给各个角色提供贷款服务。从此,产业一片祥和,快速发展。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交易需要信息的对称,信息对称需要更高的效率,要有更高效率就要更多的信息,有个大量信息就形成了信用,有了信用就能够赋能,有了赋能就可以重构两端权利!农业产业互联网就遵循这个逻辑!

所谓:别看俺还是个孩子,可从小招人稀罕,能吃能干长得快!

农业产业互联网(三):发展演进,闻需而来,未曾离去

哲学讲,透过现象看本质,想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是有前提的,要对事物本身有一定的认知,为了和大家进一步探讨农业产业互联网,先给一个产业化的定义。

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们不纠结定义,有了对产业化的定义知识,接下来再看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

01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五部曲

中国农业发展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49年、1978年、2000年、2017年、2019年。通过这几个时间节点我们就可以捋顺一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脉络,五个时间点,来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在经历了兵荒马乱的考验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开始建设自己的农业体系,不论是电气、水利、化肥、机械都是先解决有无,先解决能出粮食,有东西吃!这个阶段是人民公社大锅饭、计划经济统筹发展,一切朝着粮食看,新中国经济很差,但是粮食生产在这29年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农业生产力初步形成。第二个阶段(1978年-2000年)一个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的生产主体从公社到社会化经营主体,加工厂随着经济发展雨后春笋,中国农业从产出粮食到老百姓能吃饱的阶段了。中国粮食产量有质的飞跃,农业具备市场化特征。这也是中国农业产业第一次生产关系的改变,市场化推动发展。第三个阶段(2000年-2017年)2017年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出,在这之前农业产业雏形已经呈现,生产加工,流通农旅,信息技术互联网(互联网+)都在农业产业中有了基础,农业多业态,大家对于农业产业也开始走了更多的发展思考。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上,中国农业的多业态产生和实践,农业加工业在这个阶段朝气蓬勃的开始发展。此阶段是农业产业第二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产业化激活发展。第四个阶段(2017年-2019年)2017年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正式提出,在这以后中国农业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特别是农业功能的转变,从物质供给转变为非物质供给功能,比如文化、生态、农旅等功能成为农业产业的重要功能!中国农业产业已经从简单的物质供给转化为非物质供给功能的延展。文化、环境生态等功能也开始提出。在这个阶段国家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国家在这个阶段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3月不在保留农业部,正式组建农业农村部。此阶段开始为第三次生产关系调整蓄势。第五个阶段(2019年至今)这个阶段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重要的阶段。此阶段要开始真正的去深化农业产业从单一的物质供给功能,朝着提供物质供给的同时向非物质功能延伸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要开始从理念引导到实操落地。农业产业要从各个单点的发展,到产业链条核心要素的聚合,形成农业产业的真正打通,这个阶段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方法就是农业+互联网的手段,通过数据信息化技术,让农业产业的核心要素真正聚合打通。此阶段是农业产业第三次生产关系的调整,通过全产业链聚合全面激活产业升级。中国农业产业逐步发展经过五个阶段,里面贯穿着三次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据国家的引导,可以看到接下来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升级,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生产关系的改变调整来激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也从点到线到面的要求我们进行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

02


农业产业互联网实践4步走

农业产业互联网就是要通过农业+互联网的方式,构建一个新的机制,助力中国农业产业生产关系的再一次调整,助力农业产业真正升级。农业产业互联网实践过程中,我们结合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5部曲背景,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农业产业的发展绝不是一天一日就能完成的,要找到现阶段农业产业的需求和痛点,农业产业互联网实践要4步走。第一步,农业数字化。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数字农业阶段。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逻辑是要有基础的信息化,农业产业的发展要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始,也就是首先要进行产地的数字化工作,包括产地基础环境数字化,产地档案的数字化、生产主体的数字化等。通过产地的数字化,重构生产方式。第二步,产业数字化。从农业产业视角进一步完成数字化过程,产地基础情况、生产企业、经营主体、加工企业、仓储物流、销售公司等产业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通过产业视角,重构交易流通方式。第三步,数字产业化。将农业产业链条上各个主体进行数字化贯通,产业链上核心要素聚合到一起,产销融互见形成基础链接。通过数字化贯穿产业,重构产业链接方式。第四步,数字生态化。这个阶段又称为构建数字经济生态阶段。农业产业链上各个主体、核心要素进一步聚合,形成规模效应,一二三产真正融合、集群式产业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链接产生价值传递,生产、销售、金融信息打通(产销融互见),销融形成信用体系,构建数字经济生态。通过生态体系的构建,将农业产业链条上的核心要素融合。通过这样的4步走,就可以快速有效的将农业产业互联网的模式在区域进行逐步的推动,进而助力某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在了解产业发展的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的农业政策非常清楚的看到,农业农村部也希望各个区域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农业持续发展、升级的问题,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新方式农业产业互联网来推动生产关系的改变。农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勇于尝试,但是不能过于激进,所以,接下来可以尝试通过农业产业互联网这种相对稳且有效的方式,来助力中国农业的发展。很有幸这些年都在围绕着农业产业互联网进行探索和实践,走过了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同时也深刻的认知到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痛点,有很多感悟。真正要实操农业产业互联网,需要谨记三段要诀:(1)因地制宜定方向(2)阶段需求建平台(3)链接产业实运营。农业发展不能急,但是要有方法,一切的基础首先要找到意识形态上的正确方向,然后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不断的实践迭代,农业产业互联网模式可能是接下来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最好方法,我们拭目以待......所谓:农业产业发展路漫漫,谁能改变和引领,不光看能力(生产力)更要看关系(生产关系)!

农业产业互联网(四):为了品牌,运营体系2B也要2C

最近和做运营的朋友们讨论,什么样的营销文案才是好的内容?从传播的角度,能够激发起特定人群点击微信右上角分享键的文案才是好内容,这样才能让文案进行裂变传播。用一句话描述:能够穿透多层用户的是内容。

接下来,围绕着农业产业互联网的运营,分享一下和李老师讨论的一些思考,李老师一直从事农业产业互联网领域的营销相关工作,我们讨论了2C和2B运营对于农业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不同角度的理解,也期望能给更多伙伴们启发。

01


三维本质看农业产业互联网

说2C和2B运营之前,先从三个维度拆解一下农业产业互联网的本质,

第一个维度:农业的本质是要产出好的农产品;

第二个维度:产业的本质是产业链上各个主体的需求;

第三个维度:互联网的本质是形成信息对称和规模化效应。结合这三个维度立体地看农业产业互联网模式,就是在农业产业的体系里,建立一种机制,聚合产业链上的所有核心要素资源,确保农产品能够产得好销得好,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产业链上各个主体之间的需求及资源进行聚合,形成集群效应,打破边界建立新的整套机制,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进而达到助力区域农业持续升级的效果。

农业产业互联网模式的落地要有三个步骤:

(1)前期的咨询规划

(2)中期的平台建设

(3)后期的有效运营。咨询是确保方向要正确,平台建设是要有实现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工具,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运营,要能够持续的让农业产业互联网模式要做的事情落地,形成效果。

02


2C端运营如何赋能2B端运营的思考运营这个概念,其实很早就已经有了,在互联网兴起前,一家企业,一个店铺都是在运营,只不过大家更多地是在“经营”层面做探讨。随着互联网后期发展,在经过了“产品为王”的时代后,各家互联网公司拼的就是运营,在消费互联网的时代,2C的运营是核心 。那么,在农业产业互联网模式下,运营应该如何做?是像“找钢网”这样的工业产业互联网单纯做B2B的运营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农业产业互联网模式需要形成“2B + 2C”的模式,与工业产业互联网相同,做农业产业互联网一定是要做2B的渠道,去做农产品的大宗交易,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的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平台化,从而提升供应链服务的能力和效率,进而延展形成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互联网也不同于工业产业互联网,因为农产品的终端消费群体就在C端,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也有很大不同,工业品生产出来后不会再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农产品则不然,如食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要到消费者手里,可能发生变化,如新鲜蔬菜变成了烂菜叶。农业领域,产地需要知道C端的诉求,而做好2C端的运营就是在为2B端的运营赋能。

03


品牌导向的运营体系

农业产业互联网的运营体系要以“打造品牌”为导向,包括2B和2C的运营。这里的品牌是一个体系,涵盖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个人品牌、平台品牌以及区域品牌等。2C端运营模式轻、易启动、见效快,单独一个农业企业就可以启动2C的运营,而2C运营所需要进行的产品素材(包括产品品控管理)、产品包装内容、营销、线上营销工具开发、创造流量后积累的存量以及供应链服务等准备,都为日后2B模式做着充分准备,尤其是2C运营过程中所建立的品牌体系。有了小规模2C运营的热身,清楚了市场、终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定位和期望,有了初步的品牌形象及2C端的营销工具的完善,都为农业产业互联网模式下2B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C运营的方法和实践将作为直接经验赋能B端渠道,为B2C的营销做好基础与铺垫。从2C端运营切入,逐步完善2B端业务,进而激活农业产业互联网模式的整体运营,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有效运营演进路径。

所谓:想唱就唱,为了品牌唱的响亮,运营2C与2B唱着山歌都要走起来!

农业产业互联网(五):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牵引,推动产业模式升维

刚助力国内某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规划,与来自龙头企业、投资机构、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专家们共同交流,围绕龙头企业的角度,将农业产业互联网的一些要点梳理出来,农业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的细分领域,农业产业互联网化的过程是模式升维的过程,和企业业务的数字化并非在同一维度。

1.产业互联网时代已来

疫情影响之下,业务收缩与模式升维,相伴相随。很多人看到的是业务这扇门关上了,但同时模式这扇窗正在打开。产业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互联网已然成为数字时代各垂直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聚焦第一产业农业来看,农业产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快速发展。

2.产业互联网模式的基本定义产业互联网模式由产业中的核心企业牵头推动,整合包括政府、产业链上的主体企业等多维度资源,以共享经济的方式提供给产业生态中的广大经营主体、从业者使用。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整合资源和优化价值链,从而降低整个产业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运营质量与效率,通过新的产业数字生态为服务对象创造更好的体验和社会价值。

3.农业产业互联网化的立意角度农业产业互联网是一种模式,是产业互联网的细分领域,农业产业互联网化的过程是模式升维的过程。以特色农业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引领核心,牵头建设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对特色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核心环节进行改造重塑,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持续将生产、品控、技术、流通、市场、资本等要素融合打通,重构优化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运营效率,助力产业升级的同时,为龙头企业自身发展,商业模式创新,聚合产业资源及收益进行了升维。

4.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内容涉及到特色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服务,包括:技术管理、原料生产管理、智能加工制造、大宗交易、标准质量管理、 智慧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产业大数据等系统的建设。信息化和数据整合是农业产业互联网化的发展基础,首先要完成虚实结合的企业数字化升级,才能实现产业互联网的模式升维。因此,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会涉及推动龙头企业业务层面的数字化进程。

5.农业产业互联网化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互联网化的发展有四个重要阶段:(1)产地数字化(2)农业产业数字化(3)数字农业产业化(4)农业产业数字经济生态化。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一定要基于龙头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进行建设、升级和升维。

6.产业互联网化实现路径三件重要的事情要充分结合龙头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完成三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因地制宜定方向(咨询服务),输出农业产业互联网化的顶层设计,确定符合龙头企业特色的战略方向,确保方向不能偏。第二、阶段需求建平台(平台建设),根据调研顶层设计规划,分期分批,按照农业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阶段建设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第三、链接产业实运营(模式运营),根据清晰正确的方向,使用有效的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工具,聚合产业资源实操运营,真正将产业效率提升,达到预期成效。

7.农业产业互联网的意义

  • 农业产业互联网是农业产业数字经济生态发展的最优路径。
  • 农业龙头企业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企业业务的数字化能力,同时助力产业数字生态的形成,由内而外推动产业互联网化,随着产业互联网发展,由外而内进一步推动企业升级,不断反复迭代,实现龙头企业模式、战略、业务、资源聚合能力的全方位升维。
  • 农业龙头企业随着农业产业互联网的模式升维进程,能够聚合产业资源达到百亿、千亿级交易规模。
  • 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推动者,大幅度提升在其所处的农业产业的地位,逐步引领产业。

所谓:业务升级,模式升维,农业产业互联网自带“动于九天之上”滴赶脚儿......

农业产业互联网(六):“四力”品牌逻辑构建运营体系

运营在农业产业互联网AISIO方法论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AISIO方法论抽象由三个部分构成:农业产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和农业产业互联网运营。

运营是将农业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通过平台工具落地的持续动作。农业产业互联网的运营包括2C和2B,但是更加具有to B运营的色泽,要带着获客、付费转化、用户服务这3大环节进行持续的运营指导。

-01-

顶层设计与运营设计视角不同

农业产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思路与运营设计思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顶层设计的思路,是“以终为始”的视角,要首先尽量的去想清楚未来要做成什么样子,先思考产品渠道,用户、盈利模式等等一系列的核心要素,然后反向指导我们整个顶层的落地。

运营的设计思路正好相反,要从“以始为终”的视角去进行思考和推动,也就是说,带着一定的整体思路,更重要的是深入到各个细节的运营点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形成真正能够符合大方向需求的运营体系。

讨论运营要围绕着现在的农业产业互联网的这个基础范式,去进行深度的思考,范式有这样三个核心的内容组成:第一是农业,第二是产业,第三是互联网。实际上,农业产业互联网的运营过程,就是围绕着这三个核心的内容进行持续的细节打磨和落地。


-02-

农业产业互联范式指导运营思路

对运营的指导要从这三个范式的倒叙顺序来看,首先要搞清楚如何去运营互联网这个要素,对应的就是如何去运营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核心的阶段:从信息互联网、内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现在的万物互联网。这4个核心的发展阶段,带来了不同商业模式的演进,考虑平台运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参照这样的互联网发展的逻辑。

对应到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上有4个演进阶段。B2B 1.0是以信息为核心的运营阶段;B2B 2.0是以撮合交易为运营核心的阶段;B2B 3.0是以全产业链运营为核心的阶段;到了B2B 4.0将会是以互信智能为运营核心的阶段。

有了平台基于互联网要素整体发展阶段的划分,再结合农业、产业这两个范式要素来综合进行运营的思考。


-03-

“四力”品牌运营方法论

之前我就提出了以“四力”品牌运营的方法论,即围绕着全产业链的视角构建品牌进行农业产业互联网运营这套方法论。品牌的背后是一种力叫「品牌力」,由这样4个基础“力”构成,第一是「供给力」,第二「流通力」,第三「转换力」,第四「联网力」。

「供给力」运营的核心是基于县域的农业产地,也就是生产端的运营。有三个核心的要素:“人、地、钱”。“人”就是如何让生产者能够跟平台进行一个连接关系;“地”就是如何在生产力上进一步的融合和提高;“钱”就是如何通过利益连接机制,通过交易去激活各类经营主体。

「流通力」的核心三个要素是“货、车、仓”,“货”代表货物,指农产品或者服务,要运营“货”在物理空间流转的过程。“车”代表着就是交通工具,不仅仅局限于汽车,还有船、飞机,涉及到海陆空的运输工具的运营。“仓”就是仓储,这里面分为冷链仓储和非冷链仓储的运营,相应的运输工具也有冷链或者非冷链的服务能力。

「转换力」实际上就是在市场环节的一个营销过程,它强调的是一定要让最终的消费者能够首先被吸引过来,吸引过来之后,对产品或服务、对农业产业互联平台模式产生一种信任,然后发生付费购买行为,购买之后,再次进行重复的购买,以此来循环。这个过程中的运营就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内容赋能、利益激励、社交裂变、经纪人承接、节点落地,都是围绕着获客、付费转化、用户服务这3大环节,都是围绕着转化力核心要素来进行运营。

最后一个“力”,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联网力」,就是数字化的能力运营。通过数字的力量将供给侧、流通、消费端都连接起来,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融合到一起。有了「联网力」才代表着将数字能力进行了掌控,才有可能围绕着农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生态一步一步的进行推动。


-04-

文末所谓

农业产业互联网的运营就是围绕着特色农业县域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如同针尖扎进去,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过程,经过不断的寻找方法和实验方法,不断的梳理和总结,达到既定成效的过程。

顶层设计是宏观的,它的重点是搞清楚农业产业互联网体系内的协调机制,要探索清楚,通过干预会造什么样的影响。运营是微观的视角,要着眼于细节,当然也不能脱离宏观纳入细节,不断找方法,不断去迭代的过程。

所谓:运营,不是靠运气就能赢。而是要靠踏实持续的运行和经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