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水由来:
雨水,2023年2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节气分为哪三个候:
一候獭祭鱼
獭为水獭,鱼感水暖上游,
水獭捕食,往往吃两口就扔于岸上,
古人认为是以鱼祭水。
二候鸿雁来
雨水后五日,
热归塞北,寒去江南,
大雁由此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飞。
三候草木萌动
再五日,
雨媚风娇,草长莺飞。
雨水节气的习俗 你知道哪些?
川西一带,雨水节有“回娘屋”的习俗,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另外民间还有一项风趣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即是干爹),雨水节拉干爹,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长大,久而成为一方的习俗。
雨水时节·这样养生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
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雨水时节的沉香灸调养:调节阴阳,疏肝理气,引火下行
是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进行灸疗,其最好在节气当天和前后3天每天坚持进行一次。在雨水时节进行沉香灸调理。
沉香灸取穴主要着重于调节阴阳,疏肝理气,帮助把收藏了一冬天的阳气生发起来,与此同时,也要防止虚火上炎,通过沉香灸的疏导,引火下行。
这个时节沉香灸需要补泄同时进行:
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时引火下行:
命门(调阴阳)神阙(补阳气,扶正祛 邪),
温行足三里,三阴交(不可太啄也不可太温)以引火下行;
疏肝理气:主要取穴肝俞,以及点刺方法泄太冲。如果有胸肋胀满的状况,可以取穴期门以梳理肝气;
另外,也要注意健脾利湿:取穴仍注重温补脾胃俞和中脘
雨水节气,饮食如何调养:
食鲜蔬,忌肥腻,少酸多甘,健脾胃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节气最应该养脾,少吃酸多吃甜。现代人的饮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少吃酸多吃甜,多吃新鲜蔬菜(记住不是水果哦),尤其是绿叶蔬菜,少食或者不食肉(特别是鸡肉)。
甘味的东西都是养脾的,此类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如山药、芋头、茯苓、甘蔗等,推荐健脾汤粥有:淮山粥、板栗粥、花生粥、薏仁粥、黄花菜汤等。推荐食材有:荠菜、豆苗、春笋等。
雨水节气,应该注意?
防寒保暖,勿速减衣:雨水时节,还要预防“倒春寒”。这是因为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所以这里还要再次提醒大家,春季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