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曾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这是一个当下已初显身手,未来必然蓬勃发展的技术力量;甚至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人类命运的拐点会提前到来。2016年那一年,一个叫“AlphaGo”的机器人击败韩国天才围棋选手李世石;一年后,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又哭成了泪人,因为他被这台没有自我意识,压根不知道自己在下围棋的机器三局横扫。
如果我们留意周边生活,人工智能已经慢慢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交警已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去捕捉闯红灯等违规行为,还有阿里巴巴推出的无人超市,都是AI技术的落地应用。有人说:人工智能的价值,就是帮助我们人类摆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桎梏,能够让我们真正干我们自己想干的事情。
AI技术在这几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覆盖且不限于音乐、设计、棋牌类竞技项目、自动驾驶等等。美剧《黑镜》(Black Mirror)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Martha的女士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她的未婚夫,悲痛欲绝下的她利用未婚夫生前的社交媒体信息重建一位人工智能未婚夫,这个人工智能未婚夫能够完美模仿未婚夫的性格和行为模式。虽然这只是一个电视剧里的故事,但是在现实中,一位在罗马尼亚长大的男士研发出了一个功能与之相类似的人工智能:Eternime。Eternime采用应用程序的形式收集人们数据。它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目标:自动收集大量智能手机中的数据,并通过聊天机器人向客户提问。其目标是收集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在达到一定水平后,Eternime能够在用户去世后创建一个聊天机器人“化身”,然后用户的亲人可以与之互动。
音乐上AI有着一些不错的成绩,全世界第一款VOCALOID中文声库和虚拟形象洛天依在2016年2月登上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与杨钰莹合唱《花儿纳吉》,成为首位登上中国主流电视媒体的虚拟歌手。随后洛天依又登上2016第十一届金鹰节互联盛典、2016-2017湖南卫视跨年晚会。2018年8月31日,发行单曲《英雄出征》。人工智能似乎已经都能够开始进行艺术的创作了。
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百度推出开放自动驾驶平台——阿波罗计划,并在春晚上亮相了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阿里巴巴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控制杭州市的多个红绿灯,并且智能地疏导交通流量,用一个充满智慧的机器大脑辅助城市交通运行;还有腾讯发布的国内首个AI诊疗开放平台,一些拍片子、测血压、测脉搏的活儿,AI医生信手拈来。
就是在公安行业,现在也在积极提出“智慧公安”意图提升社会稳定和扼制犯罪的发生。2018年,“张学友演唱会抓罪犯事件”就是足够多的数据标签与动态人脸识别技术结合后的完美呈现。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文件,将AI升级为国家战略,文件一开头这样写道: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
但现如今的人工智能真的就那么完美无缺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不久之前,“董小姐闯红灯”的新闻登上媒体头条。智能摄像头扫描到通过红绿灯的公交车身广告上的董明珠,并误判为闯红灯,虽然交警部门事后立即进行删除和系统升级,但如此的失误让人们对所谓“智慧交通”产生些许怀疑。
2018年11月,小米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开发者大会上,“雷布斯”雷军骄傲地展示了新品智能音箱“小爱同学”。
雷军与AI问答。
雷军:“小爱,你能做什么?”
小爱:“人家还小嘛,这个问题太难了……”
... ...
雷军:“三个木叫什么?”
小爱:“木三分……”
雷军:“三个木叫什么?”
小爱:“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
雷军:“三个木头的木叫什么?”
小爱:“粘树的木头,感觉你是个乐观……”
雷军:“小爱,是不是每次演示的时候你都要出错?”
尴尬的雷军继续问小爱,“125加357加567等于多少?”但小爱同学直接“下班”,不再回答,全场哄笑一片。
很显然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初见端倪,但显然还不够智能。它能够为我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它还不够做的什么。
曾经周杰伦对人工智能涉足创作领域这么回答达,在艺术创作领域它绝对比不过艺术家们的双手与大脑,因为它不具备情感,也没有很感性的一面。它只是依赖科技、依赖算法的东西,算法再精准,也不会在灵魂深处触动你。所以,方文山绝对不会被它取代。
就像再好的人工智能也不比不上优秀的人民警察,也许它能够更快的发现罪犯,更及时的预判犯罪,也许它能够更快的抓住坏人,但是它不会安慰好人,它不能够给人以温暖。警察并不仅仅只是抓坏人,给与百姓和群众温暖与希望同样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并不总是有那么多大案要案去办,日常邻里间警民和谐互动的场景比起冰冷的机器更令人心安。
机器的发明,的确替代了不少手工业者的工作,但也有不少手工业者存活了下来,演变成现在的匠人。纵观历史,新技术只是加速了社会演化的进程,并没有成为社会演化本身。我们应该明确,具备自我认知与不会犯错的强人工智能也许离我们还很远,如果你把一切思维活动都委托给人工智能来完成,你不需要认知,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判断,你会很自在,但也失去了自由。因为你被技术绑定了,一旦离开技术这一“母体”将难以生存。你要自由,就会失去自在。因为任何事都要自己扛,你得自己观察和思考,自己去把信息咀嚼、吞咽、消化成知识,一头扎进生活,承受生活的风华和巨浪,然后把感受碾碎了,挤进设计的墨囊中。自由很痛苦,但却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