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玮】公众号原创文章丨作者: 孔祥慧 郭俊伶 王玮
导读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中台并不适用于每家公司的每个阶段,需因时而异。中台建设需从全局视角出发,调用包括流程、数据、组织架构、技术架构等众多资源,实现多个领域的改造、重构和协同。
何为中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军的作战策略。特种部队犹如“前台系统”,由十几个人甚至几人组成,驻扎在一线战场,分析并参与实际作战;航母舰群等作为核心的“中台系统”,其精准发射的导弹保障了强大的炮火攻击力;而类似“后台系统”的军事大后方,则为前方战事提供雄厚的火力侦查及后勤支援。
有了“中台”的炮火攻击及“后台”的后勤支持,前方的特种部队便能根据战况,灵活地调整作战小分队的任务部署,即使面对紧急的复杂战况,依然保持从容不迫的心境,力争最后的胜利(见图1)。
在企业的数字化架构中,中台战略的定位与特种兵作战策略相似。通过抽象整合企业多方的共性需求,打造组件化、平台化的系统能力,以接口、组件等形式共享给企业的各业务单元使用。
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做一个“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然后以不变应万变,以快打快。企业可以针对营销、物流、财务等特定问题,快速灵活地调用资源,构建解决方案,赋能业务的创新和迭代。
中台何时走进寻常企业?2010年,移动游戏开发商Supercell在芬兰成立,这是一家聚焦于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游戏的公司。随着开发的卡通农场、部落冲突等游戏接连上市,虽然多款游戏的设计场景、用户体验不同,但囊括其支付系统、用户系统、游戏引擎及内部开放工具等的中台系统却是一样的。
因此,各游戏事业部门仅需依托于强大的中台支持系统,便可快速开发、迭代创新不同类型的游戏,其人均产值1200万美元背后的组织设计,启发了后续“中台战略”的设计与实施过程(见图2)。
中台在中国因何而起?在国内,阿里巴巴一直被认为是中台战略的领先者,最早于2015年7月提出了“大中台,小前台”的核心战略。当时,阿里有近4亿用户,服务的各类企业用户约1000万。
考虑到企业的业务种类繁多,不同业务间形成网状依赖,造成用户的业务需求响应缓慢;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逐渐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石油”与“引擎”,阿里亟需找到能高效支撑业务创新的战略机制。
于是,在Supercell游戏开发经验的启迪及多年共享服务体系的探索中,阿里决定实施“中台战略”。其核心理念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将产品技术和数据运营能力从前台剥离,成为独立的业务中台,包括搜索中心、商品中心、数据服务中心等,为阿里的业务前台即零售电商事业群提供服务,从而保障前端敏捷的响应度,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的创新需求(见图3)。
自阿里中台战略获得成功后,腾讯、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效仿,从集团层面推进,搭建以中台为核心的变革型组织架构。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字中台行业研究报告》,我国数字中台市场增长势头明显,预计在2019-2022年间保持72.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2022年有望达到179.4亿元的市场规模(见图4)。那么,中台建设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呢?是否每个企业都适合搭建中台架构呢?
3.1他山之石
阿里中台项目的成功落地,对大多数企业的中台建设之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最核心的电商业务中台为例,其建设过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见图5)。
在淘宝平台成立初期,阿里主要实施“单一业务系统”。当时淘宝平台的业务模式相对单一,即一套简单的业务系统便能满足阿里早期的业务要求。
随后,为了满足多个平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阿里决定实施“分布式业务系统”,以此迈入了中台建设的第二阶段。阿里将原来的单一系统拆分成多个高内聚、低耦合的中心化系统,包括淘宝集市和淘宝商城,随后又搭建了用户中心、商品中心、交易中心及店铺中心等,高效管理用户需求并支持企业内部运营。
直至“三淘时期”,阿里主攻“淘宝、天猫及一淘”三大中心平台,标志着“业务平台化”阶段的到来。“平台化”是将企业的基础能力和每个核心领域的特性业务拆分,隔离多个业务之间的逻辑。
如天猫业务和淘宝业务可能存在重叠或冲突之处,但它们最终需要在同一个平台上运行,于是企业需将两种不同的核心业务逻辑分离。
最终,阿里打造了以中台业务系统为核心的阿里生态圈,逐渐过渡到“业务中台化”阶段。“中台化”是多领域、多业务部门及多系统的协同,中台化将信息资源等从业务平台中抽离到业务中台,以生态角色的视角重构信息架构,并抽象包装后台资源,转化为前台的可重复使用、共享的核心能力。
通过构建以共享平台为核心的中台架构,阿里摆脱了烟囱式建设方式造成的发展桎梏,实现了目前集团上百个前台业务的快速创新,最终成为引领我国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
3.2可以攻玉
目前,大部分企业逐渐从电子化、信息化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业务墙、部门墙、数据墙成为企业内部信息流通的主要障碍,而数字中台作为打破种种壁垒的新型架构,推动着科技战略价值的重新定位。
一般而言,传统企业若想落地实施中台化,较为有效的途径是:改变意识、分步实施、小步快跑,即在已有信息化架构的基础上,企业不断探索、实践、调整直至最终获益,整体实施过程通常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系统服务化改造、核心系统重构及中台重塑(见图6)。
首先是系统服务化改造阶段。以解决具体问题为驱动,重构信息化时代的ERP、产品生产、供应链流通及营销运营等系统,拆解复用其可通用服务的部分,统一抽象成共享服务,融合线上线下的架构,形成初步的业务中台,提供给多个业务前台使用。
搭建以用户中心、订单中心及支付中心等为主的基础数据平台,从而加快前台的响应速度,服务于具体场景,比如:线上智能化营销渠道、数字化零售门店等(见图7)。
其次是核心系统重构阶段。中台初步建立后,企业需深度完善以共享服务和数据治理为主的内外部运营管理,随之对中台架构提出了更全面、高弹性的能力要求。
企业已有ERP等系统大多采用商业套件,其封闭架构不能灵活地定制扩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原来静态、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未能支持企业的快速响应。
因此,企业需将原本以“流程”为主的模块,拆解为以“客户价值”为核心单元的模块,转型升级为客户主导的业务中台,致力于创造客户价值(见图8)。
最后是中台重塑阶段。中台建设是业务、技术等全面升级的过程,随着业务链条各环节的不断分解、重构,缩短业务流程和提升组织效率,已然成为企业中台建设的核心目标。
同时,各类后端系统会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演变为可独立运行的服务单元,持续为业务前台提供数据及业务的相关服务,维持并提高中台架构的强大整合力和业务支撑力,从而构建支持企业多业态、全渠道、全终端,同时连接财务、人力、营销等多种后台系统的中台,成为企业数字化建设的主导力量(见图9)。
上述中台建设的三个阶段,即系统服务化改造、核心系统重构及中台重塑,是传统企业搭建中台架构的典型路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度流程、组织架构、业务能力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均需围绕中台化完成匹配,且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适合自身中台化发展的理念和规范,反复迭代业务中台的多元化能力。
阿里中台的成功,靠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敏捷的组织变革。在提出中台战略后,阿里先后进行了19次组织调整,为中台战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阿里CEO张勇在湖畔大学分享时曾提道:“如果一个企业奔着中台做中台,就是死。中台是沉淀出来的,不是从低下长出来的”。
因此,中台并不适用于每家公司的每个阶段,需因时而异。张勇认为,“在独立业务拓展期、突破期时,一定用独立团、独立师、独立旅建制来做,否则就会变成瓶颈;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太多山头时,就要关停并转、要合并同类项,向管理要效率,取消重复性建设”。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新经济时期,中台战略已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但中台的建设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规模化应用落地仍需时日。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中台建设是一次企业层面的战略变革,需从全局视角出发,调用包括流程、数据、组织架构、技术架构等众多资源,实现多个领域的改造、重构和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