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退出职场,我如何开始做Web3海外营销
admin
2023-10-14 16:40:45
0

用一句话总结我过去一年:清除特色教育系统和主流价值观的毒素。成为一个顶天立地肆意生长的人。

今年31岁了,但是感觉每一天都越活越年轻年轻。比过去18岁的时候还年轻。去年有2个月,我把之前看过的很多书和电影拿出来重新都看了一遍。感受到了自己的长大和蜕变。我觉得我现在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拿我前几天开车举例。是我拿到驾照五年后第一次开车。我开了3天短程之后,就上高速了。上高速让我感觉特别爽,一点都不害怕,心态特别稳。全程开了230公里。而以前驾照拿了五年都不想开车,逃避开车。因为觉得很困难,办不到。

现在因为对生活多了很多空间和掌控感。于是觉得很多事做起来很放松,也不是说很轻松,就是好像撕下了一层恐怖的面罩。感觉自己能压得住很多事情。有了更多的分量和厚实感。



我现在是处于离职gapyear一年之后的状态,然后我对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规划,我不会再进入国内职场了应该。就是国内这种职场的文化让我窒息。大厂里已经卷的就是根本不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全都是在拼报告,拼周报汇报。基本都是007的节奏,24小时待命,一直要盯着手机。

然后我总结我过去的好几份工作经历,我是一个非常在意在职场上能不能得到自我长大的人,否则我会抑郁。就是给我很高的工资,让我每天就卷着去开会,写汇报。然后做的螺丝钉丝的重复的活和重复的项目会非常的痛苦。但我之前却在创业公司加班学习到凌晨4点,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就睡几个小时。周末、放假,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但那时候的我感到很爽。即使业务压力再大,也坚决不会退缩。

于是我跳出来了,然后出来之后我发现世界如此广大。具体感悟,你们可以看我离职之后的一些感悟的那一集:30岁的gapyear: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

同时我接触了Web3和区块链,我特别感兴趣,你也可以看我前面的视频和文章,有我关于自己如何从0~1进入web3这一行的一些分享:新人学习web3的两个阶段

一,扩大选择范围

那我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在准备出--国的事情,其实去年就在准备了,但是因为身体原因搞耽搁了,于是我就把目标延迟到24年出去。后面我会写一写我在申请出锅的路上的见闻和感悟。

为什么要出锅呢?

1,为了思想自由

看英文媒体比较多之后,有很强烈的感受:一是看英文媒体真的很能提高对世界的认知。中雯什么也看不到。没有真相啊。而且有很多原创和思辨的东西,观点,锅内的没有,全是人云亦云。像新闻lianbo一样。我觉得我们活在童话世界里,掩耳盗铃,皇帝的新装。

2,体验不一样的文化

1月份一个人去海南旅行了,好爽好刺激,而且我觉得一个人旅行会上瘾。出去读书也是这样的一种体验,我想有这样一段属于我自己的人生体验。

3,拓宽工作视野

越来越全球化趋势,我希望我的工作池子可以扩大。

4,wlb的生活氛围

work life balance,有更多自己的事件去探索我的热情和我喜欢的创作。我工作的原则就是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当然我的人生也要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所以接下来这个账号会专注于:1,做web3/区块链的学习分享,因为这是我长期会做的事业。2,分享我如何探索自己的热情,发现自我,以及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体验。

那请大家多多关注我。全网的账号都叫“明天就退休v”(知乎需要46天后才能改名字),你看这个名字也知道了这个账号的愿景和我个人的生活理念了叭。总之就是一句话,向着自由!




(图为我觉得最cool的女孩——宫崎骏《风之谷》,推荐大家去看)

因为我觉得这种生活的探索非常有价值。我切身感受到这个社会上有很多跟我一样,到了这个年龄段,然后对工作也不满,也看不到上升的空间。然后只能内卷在里面,整个人处于极度压抑和逼仄的状态,好像找不到一个解决方案。尤其我还是女性,在锅内,女性超过30岁不婚就会背负各种压力和歧视。

曾经的我也是这样,但是我出来之后就发现原来世界如此广大,你只要把你的筛选范围扩大,然后勇敢的去选择并且付出努力就可以了。锅内对于成功的定义太单一了,我想把我的个体经验发出来让更多人看见。



二,Why海外营销

那么今天就先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海外营销的。首先说下出发点:

1,以终为始

在出去之前首先要看好工作机会,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增加自己的技能。我要的是一种生活,不是一个学历。所以之前在国内考MBA,考上了上海交大,但是我没有去读。就是觉得那个只是一个学历,贼贵还学不到什么东西,不能根本上改变我的痛点。这次出去读书,我就希望能为我想要的生活服务。

2,再从我自身的优势考虑

我擅长和热爱的市场营销,而且国内web2的营销工作,我已经驾轻就熟了。我工作8年,做过新媒体,电商运营,增长黑客,品牌公关,我的职业生涯相当于是踏着国内web2高速发展的周期,每一个红利职业我都赶上了。具体的岗位技能我娴熟掌握,整个行业的运作逻辑我都有了自己的系统框架和见解。

而我去年做了web3的海外营销工作,看到了很多新的产品思维和营销范式,我很有热情。

三,How海外营销

在锅内如果制定一个营销方案:

(一)如果是品牌层面上,偏文化战略的一种系统的:

  1. 先从定位开始,让品牌占据细分第一的心智。根据行业趋势和特征,社会热点,综合自己的业务需求,打造出一个核心目标。
  2. 然后再针对性覆盖各种渠道,洗脑受众,通过做各种活动/事件营销,不断刷存在感
  3. 站稳脚跟后,继续扩大到全品类更综合的影响力。就比如说这几年最火的出圈案例《后浪》,它的核心内容诉求,年轻人都在用b站,并且调性很潮酷。然后再落地到各个渠道,根据不同的渠道去制定不同的创意和投放。我之前有写过一篇后浪出圈的详细拆解:B站《后浪》刷屏营销策略最全复盘


(二)如果是市场增长方向的,偏增长黑客的一种系统:

主要就是AARRR模型了。需要与打磨产品与数据分析紧密结合。

  1. 制定北极星指标,分各个增长维度拆解开
  2. 通过数据分析,对用户分层分级分阶段的行为路径梳理,
  3. 通过迭代内容/产品/渠道等物料,小量试错。找到高ROI的,稳定放大。
  4. 不断监控数据,改良和循环上述漏斗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滴滴打车早期设计的运营和增长活动。或者瑞幸咖啡的裂变增长逻辑和杀伐决断的执行力。快准稳狠,非常牛逼。这里我写过一篇瑞幸的营销逻辑:复盘:瑞幸是如何割资本主义韭菜的?

当然特定行业有特定的侧重点,这里不展开,只说一个大范围的逻辑。

越学习越总结,发现很多事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一个系统摸透之后的规律可以平移到其他领域。同样,国内营销的这些逻辑是可以平移到海外的。

四,找到文化密码和内容创新公式

所以对国--内做营销领域的人来说,海外营销要补充的就是文化属性还有各种渠道的了解。

不管是偏文化战略系统的市场品牌营销还是增长系统的市场推广,都需要你非常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渠道的玩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制定出精准的定位和受众喜欢的内容。

举个栗子:

1,在定位方面:

就要把脉受众的特点,他们喜欢什么,特征是什么。这关乎文化属性。主流文化,亚文化,新兴的亚文化,以及不同圈层的人他们交流的文化风格。

在洞察和内容创意上是需要千人千面的。其实了解某个圈子的文化,唯一的解法就是浸泡。让自己沉浸在该圈子的交流氛围中。

比如我搞web3的海外营销,首先锅外的整体沟通氛围如何,他们很喜欢用meme图,而且笑点跟锅内也不一样,然后我就会多看几个海外专门发meme图的账号,了解他们的笑点。

其实锅内也有,就是改写各种表情包,一图胜千言。我之前工作的时候也用这种表情包式的方法,造图造梗,制造了很大的传播度。



比如wendy's这个账号每天就小编发各种meme图,账号做的非常有意思,但是这种梗,还有很多俚语,缩写,非当地文化看都看不懂,更别说创造了。






2,然后还要关注对方锅的时事热点。

3,然后了解锅外几个直接竞品或者间接竞品的成功营销案例。拆解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去学习。

4,接着就是看渠道了。有意识的整理和概括各种渠道流行什么样的内容体裁,有什么热点。就是掌握各个渠道的文化密码。

这个也跟锅内是一样的,b站流行的内容形式就跟抖音还有微博不一样。引爆的前提是,你能不能摸透一个渠道的流行趋势。我曾经就用一万元的成本,在b站打造了一条300万播放的投放视频。上了各种热门,垂直热榜,还有入站必看榜。后面也批量只做了很多热门。

就是因为我花了很长时间摸索了b站的内容格式,即找到了其文化密码。

可以简单的谈一下如何找到渠道文化密码:

1,b站的流量掌握在up主手里

微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热搜。一个有热度潜力的话题起来之后,用户的参与门槛极低,短时间就能形成批量的转发和公开的讨论。而且微博热搜的算法也是“以参与量为导向”,所以这就是为啥微博更容易集中体现人们所关心的公众议题。

但是b站的参与门槛就高多了,即使看到一个热点想参与也使不上劲,因为没法很快的做好一个视频,而且没有话题热度和转发机制。

而且b站的热门都是基于单个视频,不是微博这种某个话题的综合参与度。

所以很显然,b站的流量都集中在头部大v和中腰部有视频制作能力的up主手中。

b站的内容根基就是up主。隔一年不看b站热榜,回来再看,发现热帮上还是好多老面孔。b站的头部账号总是能重复登上热榜。不信你去观察一下。这也就是大家说去中心化的的意思。

2,内容的选点

渠道圈层化了,圈层之间会有一个触点,做传播的时候,一旦能激发这个触点,就能一环套一环引起不断的裂变。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触点,微博和b站的触点就不一样。在微博随便发个明星的内容,就有各种粉丝来“维护”你的内容这条。但在B站就不受用,不如玩梗来的香。

微博的选点就要更大众化,让所有人都能看懂并且产生好奇心。而b站可能就更亚文化和酷一点。不点进去看看视频,光看标题你都看不懂。

你可以去对比一下b站热门的标题和微博热门的话题风格就非常明确了。

3,b站流行的内容格式

如果你带有明确总结的目的去刷个一个月的b站,你就能总结出非常清晰的b站内容创新公式。我这篇有说过:案例拆解Vol.4|b站和z世代的内容消费特征

b站有万年长青的内容梗,以及内容体裁,比如xxx挑战,比如混剪,动漫表情包改编,鬼畜画面和声音,按照这几种格式,把熟悉的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种出人意料的新内容。

它的热榜里面基本上是这样的形式。

所以海外营销很关键的就是了解西方文化特质,以及各个渠道的内容创新公式。

Twitter,Instagram ,Facebook ,YouTube还有discord,telegram。接下来就会按照我账号里之前分析国内渠道的方式去探索这些渠道的玩法。Web3的营销策略依然在这些渠道大量布局。

篇幅有限,今天暂时就没法举例说明这些渠道的营销特征了。下次我来分享具体案例,请大家持续关注。同时我也算是为自己立个flag,督促自己。

然后因为全世界大部分锅是没有firewall的,所以通行的就是这几种渠道。于是把这些渠道研究透了其实是世界通用的,更加省事了。

结尾:有相同/不同想法或者生命体验的欢迎来交流和指点(khalixu666),希望能与更多有趣自由的灵魂建立连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