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厂做产品运营的一周年
admin
2023-10-14 07:02:47
0

2021年,工作7年、做产品4年的我,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了杭州某大厂,完成了自己转行的目标。

2017年2月,我从大连某国企裸辞到杭州,目标是3年内进入杭州top3的互联网企业,最终却用了4年时间。

回顾这一路,我认为做对了这三件事:

一是始终朝着目标,心里始终保持信念。这一点让我在困境中依然有个期望,做符合内心的事。
二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一个领域内(协同办公)不断深入学习和拓展。这点让我获得了对的经验。
三是坚持总结、写作、分享。这一点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总的来说这一年体验满满,是一次全身心的“破-立”过程。

我从工作、心态和自我长大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次分享给大家。

在说之前,我想先回答同学们关注最多的2个问题:

1、去大厂做产品&运营有没有什么能力要求呢?

我认为最基础的需要有3点:丰富的行业经验、系统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个人魅力。

  • 行业经验:客户需求、行业情况、未来发展等。
  • 方法论:能够成功有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带来实际的业绩增长。
  • 个人魅力:个性、爱好等,可以说明你有冲劲。

身边一个做传统地产10年的朋友,转行做产品解决方案,看重的就是他的行业经验。

2、有没有“PUA”和“内卷”文化呢?

这个问题基本在每个公司都有,分你怎么看。

PUA其实取决于你的领导,我看到大部分的领导都很好,能够指出你的不足和缺少的能力,成绩不够亮眼的时候会为你着急,做不好工作也会批评。

增量没有的时候,必然会内卷,这是互联网大环境导致的。

与其担心被其他人卷,不如提升自己的核心实力。

关于工作

1、变化快、强度高、业绩为王

刚来6个月,3次调整组内的业务,不断地找方向找机会。

写方案汇报、碰撞思想,在一段时间内是常态。

一旦确定,就必须要在短时间有结论,比如一周有个结论,一个月内有个结果。

这种节奏对个人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新人,很容易摸不准方向,到处乱撞。

在一年之中,一个人会有2~4次尝试的机会,半年内没结果,业务就会被砍。

比如,有一次我的主管和我聊过说:“你总是这里试试,那里试试,要多想想怎么拿到结果。”

虽然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我内心很想说:“我确实没那么快能想到合适的方法。

是的,谁都知道拿结果很难,尤其是做B端的产品。

不过,正因为难,才能体现出真正有能力的人。

业绩大山背在你身上,除了负重前行,没有其他办法。

你的领导也是人,他背负的压力要比你大很多。

2、左手是客户、右手是产品

在创业公司,可能只面对一个项目或是一部分客户,做他们需要的产品即可。

而在大厂,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客户,如何发现并满足需求这是很难的事情

更难的事情是,怎么让这类客户用到自己做的产品,你必须找出一条通路

在21年4月~6月的时间中,我前后调研了近50家企业,聊聊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客户需求。

发现我们正在做的,客户不感兴趣。客户感兴趣的,我们又做不了。

比如:我给客户介绍使用产品可以获得一个证书,客户就会问对我有什么好处,10个人中8个觉得没意思,不想考,所以也不使用这个产品。

初步分析的时候,认定这个业务是反人性的,人们天生不爱学习,但我们不死心。

再调研分析后,认定是没找到精准“爱学习”的用户,然后即使重新定位也没有获得可观的增长结果。

最后产品只能停掉不做了。

但好处是你和客户走的更近了,可以更快速的了解他们的新需求。

3、聚力成事、沟通第一

在大厂很少有个人英雄主义,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多个团队完成。

所以“本位主义”和“地盘主义”也会比较明显。

能够打动对方是你发现的机会和空间,以及你目前带来的结果。

说起来不难,实际还挺难,因为“利他”是建立在你先付出之上

要给对方需要的东西,比如数据分析、客户调研总结、竞品情况说明,甚至更高级的业务走势判断

怎么把身边的人团结起来,必须要用想法、用影响力、用事实等一切方法去沟通。

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发现这些机会点,分析竞品、走访客户、内部讨论,用得都是最基础的方法

比如我发现了一个机会点,则需要先写方案,然后汇报主管,再然后给相关团队负责人同步,最后按方案执行落地。

每一步都必不可少,身边的人越多,负担的事情越重,结果也会更明显。

关于心态

1、急不来、要勤奋,不要投机

毛选中多次提到“机会主义”、“盲目主义”。

解释人在迷茫的时候,对局势无法判断清楚,遇到问题没有深入的决心,或者盲目前行,给组织和个人造成损失。

有一段时间,我做业务处于瓶颈期,就总想着依赖相关业务方,做些“偷鸡”的工作。

能交给别人的,就自己不做,能从别人那吸收的,自己不会深入思考,业务有了些许成果,就默认为是自己的。

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实际是自己骗自己,啥也没获得到。

本质是自己急于求成,一是盲目做事,二是投机做简单的事

没有能给问题梳理出一条完整的解决链路,也就造成了无法进步。

如果想法不够突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出色,唯一的途径就是“勤奋”,用时间换取进步的效率

比如,有一次领导让我做内部产品的分析,具体做哪些也没说。

要是以前,我第一时间就会找数据、对标竞品,分析产品优劣势,教条式的执行。

所以,为了避免盲目和投机,我做了如下工作:

首先,我花了两个小时,列了一个框架,找领导确认目标和框架内容是否合适。
然后,根据框架细化每个模块工作,列出怎么做、需要的支持,以及存在的问题,再同步领导。
接着,我把工作分在3天,按天具体落实,并当天和领导同步进度。
最后,得出结论与领导汇报,并和相关部门同步,获得支持。

最终工作得以较好地完成。

2、在哪都有办公室政治

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不管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事情都是一样的。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就是“做好自己、做好工作”,“守护原则、静待时机”。

怎么理解呢?

做好自己,是成为一个友善的人,不断修炼内功,提升能力;
做好工作,是把上级交代的任务,更出色的完成,让人信服;
守护原则,是留有个人底线,他人一旦尝试突破底线,拼死也要干回去;
静待时机,是对损害你的人,找准时机抓住对方错误,达到回击的目的。

原则很重要,尤其在大厂里,领导不希望你是个没主见的人,人人都能欺负你。

每个人都会有边界感,不希望自己利益受损,必要时也会损害他人。

有一段时间做业务,团队中某些人这样对我说:

这项工作由你来负责,因为和你有相关性。这份文档由你来出,这是领导安排的。“

这种有的没的工作推到我这里,而我又没明确拒绝,一来二去,对方觉得好欺负,就习以为常。

主管看不过去,总是背后骂我,说没有原则,该推出去的推出去,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然而我明确拒绝过后,对方依然不依不饶,甚至背后言语。

这使我明白一味退让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就在会上反质问这些事情,说清立场,严厉反击。

吵了3次之后,对方终于有了收敛,也知道了我的原则底线是什么。

但有个原则是,合作之前,唱白脸明确边界;合作之后,唱红脸大门敞开。

关于长大

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我把做产品运营精华的文章挑选出来供大家查阅:

朴老师:一张大图看清ToB产品运营的核心工作

朴老师:一张图拆解B端产品运营策略

朴老师:运营方法论合集(收藏持续更新,目前12个)

朴老师:产品运营,如何对业务进行破局

朴老师:产品运营,如何对业务进行破局(二)

朴老师:产品运营,用户行为分析方法论

最后

一周年之际,的确要感谢很多人,招我的领导和主管,以及身边小伙伴的支持。

没有他们的帮助,很多事情会走上弯路,得不偿失。

也感谢他们给予的机会,让我有足够快速的长大。

2021年最大的变化是”思维改变“,变得更加主动和开放。

从原来只想着怎么做交付,到如何做大用户群体。

从原来只关心自己的工作,到如何推动团队前行。

但不足的地方依然很明显,业务突破的能力还有很大欠缺。

直白些说,就是还没找到业务上的运行规律,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需要多交流、多思考、多总结。


微信:DY402122152。
微信公众号:朴老师大白话,
期待与你交流!(来者备注一下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