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群里有朋友说,阿里搞的中台,把行业折腾了一番,最后,只留下一地鸡毛。也有朋友说,中台主要是业务架构,而不是技术体系。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阿里做中台的大背景就是收各个前台业务线的权力。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业务问题,实际上是个管理问题。后来搞的技术中台,数据中台,运营中台,风控中台,各有各的目的。不要看别人想让你看的。现在我们看阿里的中台,好像很轻易就做出来了,但是真实历史还不是硬着头皮重新分配权力,然后大家才就范。
然后就有同学反驳我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打通业务,而不是反着来啊。
这句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有不对的道理。
推动业务是现代化企业(封建社会)发展双刃剑之一,并不是全部。业务发展也需要刹车片,治理管控是另外一面。为了实现良性的,可持续的,特别是对于老板/股东层面,一定会在选择放手去干业务(分封制),和把权力收回来(中央集权制)这两种办法中摇摆。
对金融行业来说,刹车片是风控,如果金融行业放弃风控,业务你想做1000倍杠杆都成,规模立马上来。所以需要风控,例如银行,通过集中式的总行风控/信贷工厂来作为中台,统一削弱前台,特别是一线支行行长的审批权限和操作空间。这个玩法比阿里早N年。
阿里当时的背景也是各业务线军阀割据,内耗太大,同时滋生腐败,业务的野蛮发展导致治理管控失效了,所以尝试过很多手段去搞,最典型的是高管轮岗。业务线老大去做HR负责人,基础云业务负责人去做视频服务人,,,这里面又产生几个问题:老阿里人的高管在体系内根深蒂固了,转岗后很多之前的心腹想各种办法都去了,相当于大家轮流坐庄,同时为了保证新负责人熟悉业务,又不能三天两头把人挪走。一旦过了几年,这股新势力就站位脚跟,还是本来的old money。这个办法行不通以后,借鉴金融行业的前中后台治理策略就是一个可选的手段。通过中台的调节和控制,特别是对流程,流量,资源,资金的干预,来限制失控的封疆大吏们。阿里干中台,拉了刹车,成就了pdd和京东。然后又选择放弃中台,让大家放手去干。
然后有同学又说了:搞中台 是政治需要 还是业务需要?
这就得看你怎么定义 政治需要和业务需要。你可以理解为 业务需要是政治需要下的业务能力。没有单纯的业务,就像没有单纯的技术。
中台既然是个大框,而且不存在一个通用性的中台,那么不同群体,不同公司,对于中台就有不同的解读。最终这种解读怎么在公司里形成统一的操作策略并落地,这就是需要公司内部大家来协调并妥协。管理层有自己的目的,业务部门一定会想办法尽量争取业务部门在里面的话语权,技术部门也会想着借力中台来实现自己从技术码农到通用平台的翻身机会,,,但是最终要做要落地,肯定要经历一轮轮的部门碰撞、融合,妥协,形成一套兼容了大家都能接受的权利义务新格局。所以做中台,最重要的不是直接上手去做个微服务框架的xx中心项目,而是做之前的这一系列组织层面的骚操作。如果只是业务和技术自己搞,这不是中台,这只是糊弄人而已,意义很小。中台作为承载公司治理格局的变革承载者,不光是一套系统,还有一套机制,一系列大家妥协以后的公司/业务治理框架。
公司管理层主导的中台,并且能落地下去,你可以看做是明治维新。
技术+业务自行去搞的中台,大部分情况下,你可以看做是清末君主立宪。
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前者是变革,后者是空壳装着旧东西,想用来给自己续一秒。
有同学就又又说了,中台是一套利益整合 大家都满意了 才能做下去?
盘子就那么大,蛋糕就那么多,怎么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么这个过程大家妥协,甚至让不满意的闭嘴,都是办法。总之,必须满意。
有同学又又又问了:如果说管理层的推不下去呢?
其实这也很常见,改革破产了,说明要么军阀太强到可以随时掀桌子,要么有皇太后作为旧势力代表在一手遮天。。。那么这种对立关系就直接从桌子底下搬到桌子上面了,从内部矛盾变成敌我矛盾。必须要搞个你死我活了。
上一篇:一篇漫画,看懂云计算!
下一篇:时尚奢侈品品牌如何在小红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