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流浪地球》登上银幕,描绘人类关于宇宙与未来的浪漫想象,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2023年,《流浪地球2》以更加“硬核”的姿态展现中国独有的科幻浪漫主义叙事,将国家科技文化的水平呈现推上另一座高峰。
如果说《流浪地球》中所展现的未来世界距离我们还很遥远,那么《流浪地球2》所展望的近未来,则更多根植于当下工业场景和科技发展实际,成为现实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镜像。
许多科技产业在《流浪地球2》中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基础设施”,既包括在现实中已有应用的无人机、外骨骼机器人、3D打印,也包括已有理论基础但距离广泛应用仍有一定距离的碳纳米管、量子计算机、可控核聚变等技术。
比如电影中多次出现在运输、救援场景中的外骨骼机器人,现实中已在汽车、航空、电力、矿山、银行、建筑等场景中落地,在北京冬残奥会时,就有残疾人火炬手借助上肢和下肢助力外骨骼进行火炬传递的情况。
在《流浪地球2》所建构的未来世界当中,移动机器人自主执行搬运、操作、巡检等任务,将人类从繁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类更好地守护和捍卫家园。现实世界中,作为物流核心设备之一的移动搬运机器人,AGV在立体仓储、柔性化产线中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是很多制造型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佳选择。
1月30日,中核集团官方账号融合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与现实中的中国环流器二号制成海报并配文“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网友不禁热血沸腾“最硬核梦幻联动!”
电影中“太空电梯”的桥段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月3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微,预示2045年,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有望成为现实。
遥相呼应,中国石化同样发微表示,电影中“太空电梯”的钢索材料或许可以试试吊起港珠澳大桥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流浪地球2》中,在550系列量子计算机的辅助下,地球发动机的核心模块全部由3D打印完成,引发观众们许多遐想。而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建筑则表示3D打印建造技术、空中造楼机等技术已经不在话下。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地下2400米深处建设“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天上地下,随叫随到。
工业革命推动历史车轮缓缓前进,历经科技日新月异的更迭和生命轮回不息的循环,在科幻与科技的虚实相生中推进人类社会进步。
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所说“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是中国科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中国科幻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中国制造,为中国制造点赞!
上一篇:真正的高手,还是会玩话题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