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的困境:数字化的必选项?
admin
2023-10-12 07:22:21
0

中台不只是为了连接前台和后台

这两年,随着数字化的“爆火”,中台这个概念也随之火了起来!很多人说,数字化就是中台,也有不少人说,不搞中台的数字化就是假数字化。足以可见中台对于数字化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中台到底是什么?

首先,在中台出现之前,必须先了解前台和后台的定位和意义。前台、中台、后台都指的是公司内部的信息系统。在没有中台概念的时代,前台是指面向用户的业务应用系统,比如电商公司(某宝、某东、某多多什么的)的购物平台、积分平台、支付平台、以及客服平台,而后台则说的是面向公司内部人员使用的系统,比如说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什么的。

前台系统和后台系统的工作职能是完全不一样的,采用的就是两套完全平行的价值评判体系。前台系统面对的是外部充满不确定性的竞争市场,用户大老爷们的需求成天都变,所以前台系统的功能也要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而后台系统面对的是企业内部的用户,绝大多数公司员工么,打工人心态,能少操心就少操心,通常一种软件用惯了一辈子都不想换。

所以说,从系统开发建设的角度,公司的前台系统的设计要灵巧柔韧,能随时应对业务变化,后台系统要稳健清晰,同时尽量避免员工之间因为“谁背锅”的事儿扯皮吵架。

于是,前台和后台之间比较割裂,在系统建设的时候就是分别建的,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

现在有了中台,中台杵在前台和后台中间,二者似乎就有了些许交集,中台就成了其中的桥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桥梁的出现只是顺便的,中台的产生完全就只是在前台系统建设的特殊需求驱动之下而产生的,并非就是为了连接前台和后台之间的关系。

中台的核心在于技术的“共享”,这里的“共享”又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软件功能的“共享”,还有一个就是数据的“共享”,前者对应的是业务中台,后者对应的是数据中台。所以说,一般企业在数字化建设时候提到的中台,是有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两方面的含义的,也就是在技术上实施“双中台”的技术架构。




企业“双中台”的技术架构

企业“双中台”的技术架构

业务中台提供技术“执行力”

首先,业务中台的本质是把不同前台业务信息系统中的公共的部分抽调出来,然后未来再进行系统开发时就不用“重复造轮子了”。

这种思想一看就是某些程序员干开发时候偷懒儿瞎捉摸出来的。比如:“某资深程序员A先是开发了个团购拼单系统,这个系统涉及到了一个查询商品订单的功能模块,然后过了两年又跟了个新项目,开发了个自营的外卖平台,这个系统也有一个查询商品订单的功能模块。A突然发现,这俩模块竟然完全是一样的,于是有了鸡贼的想法,琢磨着这样可不行,这活儿是白干了,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事儿直接把复制代码好了,绝不能重复干活儿,抓紧把代码Ctrl+A、Ctrl+V,然后刷抖音坐等下班不香么?”

当然,鸡贼心思的人多了,领导就不好骗了。以后就会要求大家把各系统中的公共代码梳理出来,集中管理。今后在开发新的业务系统时可以直接“拼乐高”,实在不行再自己开发。

这个用来集中管理代码的平台就是业务中台。这个中台里面集成了各种各样可以经常用到的通用软件模块,查询订单的、语言翻译的、语音转文字的、下载pdf文档的、分享图文信息的…啥,用户又作妖了?好吧,赶紧到业务中台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小插件儿。

业务中台的出现,完全是为了“效率”!业务中台能让“程序猿”开挂变成“程序员”!

数据中台提供业务“创新力”

如果说业务中台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桥梁,数据中台就是支撑这个桥梁的桥柱。数据中台不是“共享”代码模块,而是共享数据。数据就是信息,信息就是知识。一个人要想长见识,就得多聊天多沟通,那么一个系统要想变聪明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说,企业的前台系统之间能够在数据层面打通,数据彼此开放、互联互通,然后 弄个企业级的“最强大脑”,岂不是很爽?

企业有那么多前台系统,都是对着不同业务线条分别开发的:线上业务、线下业务、本土业务、境外业务、各省各分公司业务、娱乐版块业务、公益版块业务、金融业务、物流业务等等等等。这些前台系统在开展具体业务时,都会留下一波儿非常宝贵的数据资产。但是这些系统之间的数据却完全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共享”。

为啥会这样呢?很明显,各系统开发的技术标准不一样么,然后系统1的数据系统2不认识,系统2用不了,而且也没有技术接口让各系统调用彼此的数据。

No No No! 一个程序员就能解决的技术问题从来不是问题。人的问题才是问题么!

懂得都懂,这不就是传说中坑爹的部门墙么。

即便代码都是同一个程序员A开发的,但是系统可是被不同业务主管部门控制着,谁愿意主动把自己的“粮”(数据)交出来呢?跟我自己业务线条的考核有毛线关系?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各事业部的新来的小伙伴自己对着数据玩儿,搞点小发明小创新啥的。

“前辈,我有发现…”

“哦,上一个实习生已经说过了,我知道了,你再琢磨琢磨。”(继续低头玩儿手机)

沮丧不?没办法,就这么点数据,就那么几个数据指标,玩儿不出啥新花样的。当然,想着如果有xx科室团队的数据就好了,或许能发现点什么,打电话问问那个谁要数据试试?“滴..您所拨打的用户正忙,请稍后再拨……”

是吧,部门墙导致数据孤岛,数据孤岛导致创新受阻。这种事儿连实习生都想得明白,更何况资深老员工呢,经验丰富的主管总监们更是清楚。可是没办法,大多数企业的考核文化就是内斗而不是共赢,“共享”这种事儿从根儿上就推不动的。

最后看来只能公司级大领导出面了,哪怕谁给忽悠忽悠就好,说中台多么多么牛,给洗洗脑。

如果忽悠的好,领导就会说:“咱们做数据中台吧,以后粮食都是公家的,谁也不许偷存余粮,一旦发现哪个部门耍心眼儿,就依律扣绩效。”行吧,这种事儿领导张口了就是战略级别的了,凡是跨部门的事儿,看来都得公司才能领导推的动。领导开心了大家才能开心么!

有了数据中台,数据共享了,数据实现了跨系统、跨业务了之后,企业就有了非常大的“创新”能力。

比如某些大型电商,拥有那么多的线上化的产品线条,只要一个开心的“小韭菜”进入了这个企业的数字服务体系,那就瞬间变成小透明了,在什么时间、买了什么、吃了什么、用的什么交通工具从哪儿到了哪儿、钱不够花借了多少、又给谁转了账、给哪个地址寄了什么快递、收藏了几个小宝贝、给哪个好友留了言…这些数据要是都汇集到了一个人身上,是不是充满了想象力,能在他身上琢磨好多事儿?

先是数据共享、数据关联、然后就是业务创新。这样,就又迭代出新的前台应用了,接下来又回到业务中台的故事。数据中台是为了创新服务,而业务中台为创新保障了技术落地的效率!真是一组绝妙的组合拳,简直就是数字化的灵魂所在。

中台很重要,入坑需谨慎

所以,中台很重要!要当做企业战略来做,战略目标是加强数据驱动创新的能力。而且成败在于公司领导的组织推动能力,落地的需要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密切配合…

这些说的都没错,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隐含的大bug,那就是—中台是大企业的专利,花钱又耗精力,业务线条复杂、产品服务体系庞大的企业搞才效果显著。对于中小企业,盲目上中台项目,大多数就只做了个皮毛,形式大于内容。

从中台的产生过程来看,中台的落地成功顺序在于先整合,然后再创新。如果一个小企业,连前台系统都没几个,用户也没多少,没多少积累数据,其实也就没什么好整合的。

所以,中小企业做数字化业务,当务之急把前台系统开发好,努力提升用户体验、留住用户、积累数据,修炼内功。

切记!中台只能解决1到100的问题,但不解决0到1的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