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在下持牌消金工作两年小白搬运工,行业不景气,和各位大神交流学习。
1,讨论的范围是消费金融的大额产品,如中银消费/兴业消费/中邮消费/大数金融/友金所,以及长银消费/金美信等额度大致在5-30万的产品,此类机构的线下大额产品,非招联/马上消费/捷信消费等现金贷的产品。
2,过去。
在过去的近10年,从2010年4家消金公司成立,到如今20来家,也算是快速发展,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持牌消金成立,平安消金已经获批筹建,还有小米,珠海华生,新闻上说排队的就有10来家,消费信贷领域一定是持牌合规的天下。
2018年是一个重要年份,这年形势开始急转直下。
持牌产品方集体收紧,业务下降,不良上升,持牌公司开始转了,全员获客,全员催收。以深圳为例,2018年最新有动作的是中邮消费,因为他最新停止放款,人员裁撤,剩下一个只有易拉宝的简易面签点;接着红红火火了一段时间的兴业消费开始出现人事变动,两个营业部合成了一个,砍掉渠道代理,全面直营,业务量断崖式下跌;然后是华融消费,改变考核,收紧放款,直接考核面签人员的不良率,逾期率,还得催收,那干脆就拒单算了,不放款就没逾期率,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只有进件,没有通过;湖北消费这年也不安生,为过去犯下的错在买单,;还有晋商消费,它运营的其实还不错,渠道选的也对,奈何机制僵化,自己把贷后玩死了有一定责任;还有消金公司的老大哥中银消费,2018年也不好过,业务量下滑的厉害,不良上升快,高风险,中高风险不让进了。除了持牌消金,助贷,p2p一类的公司也都不好过,小赢优贷,小安时贷在这一年告别了历史,凤金普惠收紧渠道转直营,大数金融放款收紧,其关联的获客公司半刻科技的团队转年投入凤金在此埋下了伏笔。
这么多产品方集体“低调”,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散。众说纷纭。经济下行,P2P受限,贸易战,房价调控,共债过高。。。。
回到业务模式上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产品方通过代理渠道获客,代理渠道的核心功能两个:获客+协催,产品方一般给代理渠道3%的月结佣金。
那渠道怎么获客呢?一般代理渠道拿到产品方代理权后,通过同行中介收单,就形成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中介架构。一级渠道还有竞争,通过返点向下级渠道收单,下沉的中介向客户收取一定的居间费用。一定的约等于3-8个点,也有高的离谱的20个点,30个点,再高的见过50个点的,贷款20万,中介收10万走了。厉害的神奇的中介。
一级渠道的客户经理,在那个阶段,超拔尖的一个人能放上千万,正常销冠一个月也有大几百万的放款,这背后是这个20人30人的下级中介,而这些下级渠道都是要生存要收费的,层层加价,成本的融资成本高的吓人,试问能接受如此之高成本的客户,质量能好到哪里?另外,代理机构为了利益最大化,能让客户把市面的产品全都撸一遍,不做3个产品都不出门。以客户的资质能贷40万,硬生生给贷了80万,共债啊,怎么玩。。
说白了,一个代理渠道的自我修养是没有的,渠道没有多大价值,只要有关系,拿个代理,收单,就能躺着挣钱。时代如此,没人想怎么真正的服务客户,控制风险,渠道忙着挣钱,产品方忙着做大放款量。拿着一份保单,在市场上能融资到100万,简直跟捡钱没有区别,是不是有点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意思。可惜了我没保单,哎。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2018年,出现了开篇的的集体低调。
3,过去了。
9012年马上都要过去了。今年的天气好像挺标准的,北京按时下了一场雪,刷了半个朋友圈。在各个群刷的更多的是p2p员工的“非法收入”要上缴,大数据公司被查,转行医美,失业。。在博主写这篇文的今天,我来贷在蛇口开发布会,C轮融资11亿软妹币,厉害了。
扯远了,消金的模式不可持续问题在哪儿?
1,机制僵化。对持牌系来说,渠道的佣金是基本固定的不会追加,意味着即使渠道放了10亿,0坏账,产品方也很难追加给渠道奖励。
2,收费问题。渠道的运营成本摆在那,向客户收费是必然的。从银保监出来的文件禁止收费的事,产品方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还能怎么办?
3,获客问题。渠道获客模式=收单。收来收去都是那个共债池子的客户,产品方只能在一堆坏柿子里去挑好柿子,能好到哪儿去。
4,风控问题。为了满足准入,贷款用途统一都是装修,装修公司都是同一个,这个装修公司觉得可以上市。产品方只追求桌面上合规,可操作空间太大了,即使有风险的客户渠道也愿意推进来试试,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通过了呢?
5,数据问题。渠道为持续合作,基本上是兜底前6期,逾期代偿。这事吧,对渠道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终究是掩耳盗铃,解决不了源头问题,死结。
所以,你看,消金公司,产品方做了一些改变。直营是很多公司的选择,兴业,凤金。。。改产品,现在的金美信,中邮都定位去做优质单位客群,中银坚挺的去做房月供了,锦程消费做抵押,华融消费,湖北消费,晋商消费,北银消费,我表示不知道在干嘛。
4,现在改变。
那个躺钱的时代过去了。今年多少代理公司倒下消失了,是时候改变了。
对渠道而言,往哪个方向变,似乎是一个让人脑袋发蒙的问题。其实回归到一点,渠道的价值何在?获客,并控制风险。获直客,而不再是收单,没有几个产品方能扛得住收单的不良风险。所以现在一个有直客能力,有战斗力的团队,有良好管理机制的团队在当下变得异常有价值。但这又谈何容易呢?建立一个有良好能力的直销团队,建立异业获客来源,发掘新的获客通道,太难了。。渠道太难了,但这不正是价值所在么,容易的事别人早干了。关于这点可以讨论讨论,欢迎留言。
对产品方而言,如何和渠道建立更为良性的合作模式是迫切需要思考的。是不是可以拿出一部分利润作为贷后奖励呢?渠道有生存的需求,光靠那3个点是活不下去的,如果渠道在获客上有所改变,是否可以在其资产质量可控的情况下追加给人家几个点的佣金呢?不然,渠道的风险数据爆了,代偿也代不动了,保证金都不要,产品方又得找新渠道准入。市场就这么大,渠道早早晚晚给你合作完了。你看中银消费不就是如此么,他是老大哥。也可以看下后来者金美信 ,长银未来2年是个什么样,希望你们挺住。也不用担心,他们做的是优质单位客群,应该不会,哎,多虑了多虑了。。
5,以上,小白的看法,有同行朋友可以来交流一下,消金公司,产品方,渠道都欢迎
上一篇:AR模型定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