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伏产业链价格下降,我此前的观点认为绿电运营商最为受益,只是不喜欢火电业务所以没有考虑,今天有朋友问到纯绿电运营商的情况,我研究了一下,发现此前硅料降价利好绿电企业的观点太简单了,需要调整一下。
我们此前说的像华电国际、华能国际这些大国企,大多是在做集中式的新能源电站,实际上还有很多企业在做面向工商业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业务,比如太阳能、林洋能源、金开新能、芯能科技等等。
一、商业模式
之前说绿电比火电的优势在于火电烧煤需要成本,其实绿电商业模式上也有一个比较大的弊端,就是前期投资巨大,属于典型的重资产模式。
如果说火电企业还可以凭借火电业务的现金流来发展新能源业务,那纯绿电企业则完全需要依靠贷款、融资等方式进行自身的发展和扩张,又属于典型的高杠杆运营模式。
这两种模式都是市场最不喜欢的商业模式,高杠杆模式,比如银行业、地产业,运营风险大,银行业为何如此重视风控,此前国家为何给地产行业划定3条红线,就会是高杠杆运转下,某一个小环节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都会被杠杆成倍放大。
而重资产模式,比如化工、钢铁等行业,固定资产多,每年折旧多,可能辛苦了一大顿发现企业没赚到钱,只赚了一堆设备。
绿电企业是高杠杆加持下的重资产模式,属于商业模式中的最差的那一类,这就注定了这类企业给不了高估值。
二、行业现状
行业现在面临几个问题:
1、现阶段盈利比较依赖国家补贴,国家相应的基金也是入不敷出,企业可能被拖欠,当然这是短期问题。
2、光伏组件降价确实有利于绿电企业投资收益率提升,不过考虑到绿电企业的高负债,扣除资金成本,所余不多。
3、随着新能源装机量提升,电网消纳能力越来越成问题,现在计算的绿电投资收益都没有考虑配储,多数地区也不强制要求配储,少部分地区要求20%配储,随着新能源装机量越来越大,配储要求会越来越高,到时还能否盈利?或者是通过其他什么方式来解决?现在还不明晰。
三、远期展望
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光伏、风电、储能降本增效,独立储能电站等新模式变成熟,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政策逐步完善,行业短期面临的一些问题,长远来看都是可以解决的。
即便如此,这可能仍是一个比较难赚钱的行业,因为这个行业门槛比较低,有钱就能干,如果利润率太高,资本就会大量涌入,把利润率拉下来。
分析了这么多,最终还是回归到商业模式本身,总的来说绿电企业并不是时间的朋友,难看到长期投资价值。硅料降价确实对绿电企业有利,但机会上还是偏博弈一些,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
市场消息:
1、全面注册制要来了。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不出意外应该就是最近1,2个月的事。双创板推行注册制本来就是先做个试点,全面注册制并不意外。
我觉得没什么影响,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打新股不再稳赚不赔,这个只有A股才能享受的打新福利即将成为历史,以后主板发行市盈率也不会只有23倍了,而是像双创板一样市场定价,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之后涨跌幅还是10%而非20%。
二级市场散户打新赚到的钱少了,相应的上市企业拿到的钱就多了,希望企业能善加利用,发展壮大,与股东共享红利吧。
此外,注册制的全面推开,需要A股退市制度相应完善,A股现在每年退市的企业还是太少,有进有出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2、市场传言逆变器出口价格下跌。这是昨天逆变器企业股价下跌后市场传出的消息,根据机构调研,确实有一家企业计划二季度下调出口价格,不过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考虑,并非行业层面的行为。
3、美联储继续加息25bp。昨晚美联储议息会议继续加息25个基点至4.5%~4.75%,后面市场认为会在3月和5月再分别加息25个基点后,停止加息,鲍威尔表示今年不会考虑降息,但仍会根据通胀情况相机抉择,鲍威尔口风松动,也引发昨夜美股直线拉涨。
公众号:零基础投资。逻辑、观点、实盘,欢迎关注。
——————————————————
实盘(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2018年底~2021年底盈利44万,复合年化35%。22年赚43万,收益43%。
今日无操作,盈4k,仓位125%,23年盈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