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外资流入A股的原因、渠道和买入策略
admin
2023-10-03 00:23:23
0

今日话题:

恒生指数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大涨近400点,站上22000点之后,节后开市继续强势表现,2日上涨650点左右,已经收回了大部分2022年的跌幅。毋庸置疑,这就是一次资金驱动型的牛市。主力就是境外资金(含香港本土的资金),主题就是:重返中国,他们不计成本的买入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香港交易的大盘股,大陆A股,据统计,2023年的前三周,已经有34亿美元流入新兴市场(EM)的股市,如果算上债券的话,前4周有127亿美元流入新兴市场(以上统计的是资金增量,不代表投资EM的资金只有这么多),这里面大部分流入中国市场。据中金的统计,仅1月上半月,净买入A股的资金已高达799亿(外资不仅仅是北向,这个下文将说到)。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全球资金对中国市场趋之若鹜,唯恐赶不上这一班开往春天的地铁呢?


外资为什么突然要来?

让时光机器把我们带回2个月前,那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美国(及主要工业国家)通胀居高不下,CPI最高时竟高达9.1%,到了年底虽有回落,但美联储鹰派的决心坚比磐石,欧陆因通胀引起的抗议活动接连不断,美元指数(DXY)连创新高,最高时达到114.79,几乎所有货币对美元都大幅贬值,本身经济疲软但又不得不跟随美元加息的国家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仅2.7%(低于3%已经可以算是衰退了),世界银行更进一步指出,将有大量经济体陷入衰退。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时也遇到了极大的麻烦。

事情在12月初有了转机,在CPI数据从高位连续5个月回落之后,市场冀望美联储看到加息的效果,能缓一缓连续75点加息的激进做法,东方大国改变了其策略,用极短的时间,摆脱了困扰三年之久的阴霾,市场的风险偏好瞬间被激活,我们可以看看下图,全球风险偏好被激活后,美元指数(DXY)快速回落,所有大类资产全部大幅反弹,黄金(XAU)、加密货币(BTC)、原油(WTI)、标普500(SPX)、恒生指数(HSI)均走出了一波大行情。


资金在确定基本面反转之后,买什么呢?抄底肯定买跌得最多的,港股,中概,大A,ARKK(开个玩笑)必是首选,所以,外资挑选中国资产作为突破方向,很重要的原因是悲观预期逆转之后,其自身策略使然。


其次,我国在采取新措施应对困境之后,已经成了环球经济最大的变量,在去年11月,各投行给出的我国2023增长率普遍在3%左右,甚至有些还更悲观,但时至今日,大摩(MS)已经把增长预测提高到了5.7%,一个令人惊叹的逆转!试想,今时今日全球还有哪块资产能提供如此大的边际变量,哪个地区的增长率还能有如此的想象空间,因为基数的原因,1-2季度如果能叠加刺激政策,出来的数据存在strong beat的可能(这里一个很大的变量就是PBoC的政策选择)。一个资产管理人,不赶上这一班地铁,很可能整个春天就过去了,自己业绩落后不说,还会被客户质疑专业水准,所以,嗯,这就是大趋势。至于扶助地产,鼓励互联网企业等具体事务就不展开了。


第三,2023年是本世纪以来第一次G7国家都没有选举的一年,扩大到G20,也只有土耳其有大选(你要抬杠说C国,那您说得对),地缘政治将不再是各国的头等大事,大家将迎来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我们也欣然见到两个大国之间的缓和迹象,资金不抓住这个难得的时间窗口投资中国,难道要等到2024年的敏感时期,背负着正至不正确的名义来这里赚钱?今年猛干一把,以后的事再说嘛,大不了以后不买了,持有的头寸可以慢慢卖嘛。

说了这么多,是否符合逻辑,大家自行判断,但2年来我的观察每天都写在笔记里,今天写这篇的时候回看了一下,起码能做到依据事实,观点延续。

外资买了些什么?

来都来了,买了些啥呢?

长期以来,美国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了疯狂的打压和限制,中概审计危机,禁止投资企业清单以及美系投资基金的心领神会,他们几乎抛空了所有的涉华持仓,当你打开B终端,看看中移动的走势,你会看到下图的情景:


花街甚至炮制出了一个ABC法则:Anywhere But China。非美的投资者为了避免麻烦,宁愿把钱投到印度、印尼,或者日本、欧洲。

现在大家一窝蜂的要回来了,仓位极低(或者说没有),买些什么呢?

这个我们在这轮浪潮以来的笔记中反复提及了,中概他们主要以Kweb这一类ETF为主,港股因为资金进出方便,衍生品发达,可以直接套用花街现有的策略,长仓基金还是用ETF+头部公司的模式,而Hedge Fund则更激进的运用衍生品来放大收益,所以我们看到,港股的主要升幅集中在ATM+药明上,其他公司想跑赢指数(特别是恒生科技指数),十分不易。所以在港股,要跟住这个浪,只需跟随资金的流动,买入指数的ETF即可,费劲选股反而吃力不讨好。

至于A股,我起初以为他们是选股的,集中买入他们的爱股,招行、茅台、恒瑞、中免、迈瑞、平安等,后来得到的资讯,这只是港资的Fund和long only的Fund这么做的比较多,Marco Fund和Hedge Fund还是买ETF,渠道多样,很多是在海外的A股ETF(资金流动方便),这也是我们看到北向天天那么大净流入的原因。因为我们也买不到那些ETF,所以要逐浪,只能跟着他们买入的个股,如果像港股那样,简单买入宽基指数,可能收益会远远落后于整体市场收益。至于指数的机会,还是要来自与国内资金的觉醒。(详见1月8日笔记)


外资投资A股的三大渠道:

下文摘自兴业证券王德伦博士的《长牛:新时代股市运行逻辑》一书,需要指出的是,大家对外资的关注往往集中于看北向的数据,但QFII和WOFE关注甚少,特别是随着上投摩根的股权变化,Bridge Water在国内募集和管理资金,以后这个类别的资金会越来越多,对A股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他们在境内募集人民币,但是管理人员,投资方法,行为方式完全沿用母公司的模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一种在本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国投资者的一种渐进式资本市场开放制度。通过QFII制度控制外资对于本国资本市场的参与程度,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国家可以减缓外国投机性游资对于本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QFII制度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起到了预期的政策效果。

中国QFII制度从推出、完善到成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2002年,证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确立QFII制度出台,总额度初定为40亿美元,从此境外资金正式开始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参与直接投资。2003年7月9日,瑞银通过QFII完成外资购买A股股票第一单,标志着QFII相关制度正式进入面向世界。QFII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相关规定不断优化,尤其是在QFII相关的外汇管理等方面。2005至2019年间,QFII额度上限分5次提升至3000亿美元。2019年9月10日,在QFII制度出台17年后,外管局宣布取消QFII投资额度限制。截止2020年12月,获批进入中国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已经达到385家,QFII实际获批投资额度超过1000亿美元,QFII已经成为A股市场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陆港通:投资中国“主通道”

2014年以来,A股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全面提速的阶段。在QFII/RQFII制度之后,我国分别于2014年底和2016年底启动了沪港通和深港通制度,在资质认定、汇兑成本、管理成本等方面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又迈出了一步。2014年,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决定原则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等机构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即沪港通。具体而言,沪港通是指允许中国大陆与香港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标的范围涵盖上证180成份股、上证380成份股以及上证A+H股票,覆盖上证A股超过90%的流通市值,开通初期净买入总额度上限为3000亿人民币,每日净买入上限为130亿元。在沪港通的基础上,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启动,范围涵盖市值60亿元及以上的深证成指成分股、中小创新指数成份股以及深证A+H股票,覆盖深证A股流通市值约75%。每日净买入上限为130亿元,不设总额度限制,同时也取消了沪股通的总额度限制,这标志着两地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全面建立的完成。2018年5月,沪股通和深股通每日额度提升至520亿元。

作为世界首创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模式,如今陆港通已经平稳运行了六年,两地互联互通机制愈发成熟,交易规模持续增长,不断赢得市场青睐。陆股通已经成为A股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也是目前外资流入A股的主力通道,北向资金动态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上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陆股通开通以来累计净流入额超过1.1万亿,成为A股市场上最重要的增量资金之一;香港和海外投资者通过陆港通持有的内地股票总额已经从2014年底的865亿元人民币增至2020年底的2.34万亿人民币;2020年陆股通成交额超过21万亿元,占全部 A 股成交额的 5.2%,明显超过往年水平。

WFOE:投资中国股市的新途径

WFOE(Wholly Foreign Owned Enterprise)指的是外商独资企业。外资私募基金或风险投资机构在进入中国时,首先设立WFOE,然后将注册资金结汇为人民币,再进行投资。作为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之一,2016年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十)》,明确了境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独资机构的方式开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这是继2002年中国允许外资在中国境内设立中外合资公司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以来,中国基金业最为重要的对外开放措施之一。

2016年8月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为首家拿到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WFOE机构,之后每年获批的外资机构数量都比较稳定,2017年获批9家,2018年获批6家,至2020年底总数扩大至29家。这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度较高,实力雄厚的外资机构。如富达利泰、桥水基金等。2017年1月3日获得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的富达利泰,其母公司是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富达国际。截至2017年3月,富达国际管理的客户总资产逾2,940亿美元,总管理资产逾3,830亿美元,旗下拥有700多支股票、固定收益、地产和资产配置基金,研究覆盖了95%以上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目前富达国际在中国管理资金规模为0~5亿人民币。2018年6月29日,桥水投资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正式成为境内私募管理人。截至2020年6月,桥水基金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着超过1400亿美元的资金,目前桥水(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国管理资金规模为10~20亿人民币。在未来,在外资机构对于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驱动下WFOE规模预期将会稳健增加,WFOE在华的业务范围也将会不断扩大,外资私募基金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中国投资者。

继放开外资独资私募后,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的设立也被逐步放开。2020年4月1日,证监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此之后外资控股或独资的公募基金将可以在中国大陆内发行。此规定一出,贝莱德、路博迈等数家国际巨头投资公司就迫不及待地递交了申请。2020年8月,贝莱德以3亿人民币的注册资本注册成立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得我国首张外商独资公募牌照。贝莱德是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截止2020年6月30日,贝莱德管理规模超7.32万亿美元,在全球30个主要市场拥有超14000名专业人员,投资范围涵盖 股票、固定收益、现金管理、不动产等资产类别。


假期Rumors:

1、特斯拉业绩引爆汽车股,其实业绩也只是In line,但是大家全部都预期他会Miss,结果人家勉强还能交待得过去,没有预想的那么差嘛,预期差的威力甚至强于strong beat。

2、美国公布GDP,四季度2.9%的增长符合预期,大家下周都聚焦在新年的第一次议息会议,应该无惊无喜吧,看看会后的发布会怎么说。下图是全年的议息时间表。


3、假期电影票房,景区、出行、餐饮的景气数据Bla Bla Bla,周一A股开盘肯定要激烈表示一下。有个观察,这些跟假期有关的数字确实很好,但是许多基础消费和可选消费似乎现在还没看到积极因素。

4、港股的生物医药和港股本身(包括科技指数)take profit的愿望越来越浓烈,百济的泽布替尼毫无意外的获得FDA审批通过,接下来就是随生物医药板块波动了,应当take profit。

5、A股的有色金属、电力信息化(虚拟电厂)的方向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如果铜铝等工业金属开始上涨,那么通胀的预期肯定又要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