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无效争论:信仰从不妥协
admin
2023-10-02 12:25:13
0

< 这篇文章希望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互联网时代的“争论”为何如此“无效”,也即为何大家都如此有“戾气”>

1 互联网+交流=吵架?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理解一个问题:

为何互联网时代,大家似乎一直在吵架?

明星/地域/性别…吵架的覆盖面延伸到了各个领域。

类似事件在局内人看来是壮烈的战争,在局外人看来便是猴戏——

因为互联网上争吵从来不会留下任何好结果,也不会得出任何共识。




自己做了个 meme~

2 如果是信仰,那么——

而我认为,看似不讲道理的互联网上很多的“战争”,根源并不是「不讲道理」本身。

或者说,「道理」这个词定义在绝大多数的网络争论环境里,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

为什么要讲道理?

一件事情,倘若原本就不遵循逻辑,就没有道理可言,更无讲理的必要。

因为在我看来,一切无效争论的根源,在于「信仰」不同

似乎很废话?

但当我们细究信仰本身时,会发现:

你永远可以跟「道理」讲「道理」,但你无法跟「信仰」讲「道理」。

因为信仰本身就是人类意识里优先于所谓「道理」的先验信念。

如果我们如此思考,就不难发现互联网 95% 的争论,都类似于“强迫一个出家的僧人信基督”,或者“如来佛祖和耶稣谁更厉害”,本身就无理可讲。

3 什么是信仰?

你或许会问,信仰本身不代表“不理性”,为什么不能讲理呢?




维基百科解释的“信仰”一词

与知识相反,称为信仰的这种信念不是基于逻辑和洞察力(德语:Einsicht)和经验证据的证实,而是(完全)基于权威的陈述。

“信仰”来自于“权威”,而“权威”来自于何处呢?首先,“权威”一定是定义在群体里的;同时,“权威”一定受到这个群体里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也就是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群体意志。

那么我们不妨认为,群体的信仰,是个体的信念的总和。此处的总和并不是“加法”,而是“取最大公因数”。

信念本身是可以通过争论动摇的,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有直观的体验。

但群体的信仰并不能如此。

换句话讲,你总可以通过“心平气和地讲理”让一两个人和你达成共识,但这只是个体信念之间的妥协,群体信仰之间并不存在妥协。

而这一点可以被历史反复印证。因为我们语境中群体的信仰,如果源头是一个群体中个体信念的总和,那么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人生信仰…都可以被囊括在内——这是合乎逻辑的。

而从古至今,从没有两个信仰和从根本上解的情况,只有打赢、打不赢、打平的区别。

无论是十字军东征、国际共运史、逊尼 VS 什叶,还是南北苏丹的分裂、法国八次宗教战争,都指向一个结论:

信仰之间唯一的正面交流方式,便是战争。

而战争停止,并不代表信仰的和解或妥协——信仰从来不会和解或妥协。变了的,仅仅是从正面战场转化为敌后战场,是从明面上的干戈变成了暗地里的互相渗透而已——仅仅是战争换了个形式。

不同的信仰之间,当然可以互相媾和形成新的信仰。但这本质上,也是在一定时间跨度上互相渗透形成的混合相而已。随时间推移,混合相中的“熵”增大到一定程度,便诞生了新的信仰。

所以,信仰是排外的,它从不妥协。

4 In a Word

这便可以解释「互联网戾气重」或者「大家都在无效争吵」等一而系列问题了——大家都在“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捍卫”的方式便是永无休止的争斗。

这是现实,更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承受的轮回和宿命。

最后,如果你想听我给出一些建议,我的评价是——少上网。

几十年间,互联网拉近了无数事物之间的距离,而这其中必定包含矛盾和矛盾之间的距离。打个比方的话,互联网本身只是催化剂而已,扮演了“把几个互相讨厌的学生关在一起”的“教室”的角色。

如果我又面临一场互联网大吵,例如看到某一篇性别对立的帖子,或者是看到粉丝和“路人”的战争——我或许又会不自觉地“挑边儿战”。信仰 A 或者信仰 B,又或是都不信仰——个体在群体意识的氛围中,往往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

所以,逃避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因为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By Vlilac Peng

Jan,24,2023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