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态科技 开放隐私计算
开放隐私计算开放隐私计算OpenMPC是国内第一个且影响力最大的隐私计算开放社区。社区秉承开放共享的精神,专注于隐私计算行业的研究与布道。社区致力于隐私计算技术的传播,愿成为中国 “隐私计算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区”。
18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近年来,隐私计算技术呈现持续性的增长趋势,从麻省理工学院在2021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能看出,隐私计算技术的年增长率高达178%[1]。尽管隐私计算已经在少数大型企业、科研学术领域、政府机构中已经形成了试点与案例应用,但未来大范围的企业采购仍能再度激活企业之间的数据市场,释放更多数据价值。
另一方面,终端用户对数据隐私的认识,以及针对数据安全的监管增强都可能引发企业的采购热潮。然而,与大多数新兴技术一样,隐私计算也有影响其成熟度的内部阻力[2],本篇将主要探讨隐私计算在物联网领域中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隐私计算面临的挑战
在这里,我们将挑战分为两类,即狭义的挑战和广义的挑战,每一类都有不同的子类别。
01狭义的挑战包括:(1)效用和隐私之间的权衡
(2)循环执法问题
(3)复制问题02广义的挑战包括:(1)物联网对隐私的影响
(2)隐私攻击
(3)法律挑战
实用性和隐私之间如何权衡?
既要保护数据生产者的隐私,又需要让消费者能从开放的数据中获得有用信息,这样的两难处境给目前的智慧物联网从业者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而验证数据真实性的需求又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差异。可以看出,由于数据生产者希望保持最大的隐私权和所有权,同时数据消费者又要求保障效用最大化,如何满足实用性和用户隐私之间的平衡成为了首要任务[4]。
虽然隐私计算能够实现“可用不可见”,但在特定时候,比如在健康紧急情况下,这可能成为追踪联系人等活动的障碍。因此,在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不仅需要能够满足合规要求的技术方案,更需要从业者明确界定其责任门槛,并对违反规定的各方设置威慑以达到禁止目的,阻止参与者“不合理”兜售数据。
信任难题引起“循环执法”
数据生产者(提供方)和数据消费者(需求方)之间存在信任关系[5],其原则是需求方将始终在商定的阈值内行事,无需进一步监督。然而,越来越多的数据泄露事件证明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第三方监督的信任[6]和成本[7]问题极大减缓了物联网数据市场的发展。循环执法问题具体表现为多层次的监督结构。例如,需求方需要一个“守门人”A来执行适当的监督,然后这个守门人A需要另一个权威守门人B,后者又需要另一个权威守门人C,于是整个过程如同一个“洋葱”层层递进。因此,使用差分隐私和同态加密等隐私计算技术能够减少对“守门人”,即第三方监督的需求,并减少因单点故障和伪造受信任签名等造成的安全风险。
数据可复制性强
如果把数据看作是一种可交易的资产,那么数据拥有者无疑会对分享数据产生抗拒,但又希望能在共享数据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益,那么数据的可复制性无疑会对数据所有者参与市场造成一定的障碍,这个阻碍来自于“数据一旦被共享就会开始贬值”的概念,以及数据所有者对非约定计算的抗拒,这都可能导致原始数据变得稀缺。
因此,为了使数据的共享与流通对数据生产者变成更有吸引力,安全的外包计算框架无疑是首要之选。使用可信执行环境或同态加密等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数据可复制性问题,保障权益激活价值,实现对需求方开放使用权限的同时,数据生产者不会失去原始数据的所有权和管控力,达到消除市场顾虑的目的。
物联网对隐私带来的影响?
物联网的出现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时代,同时也带来了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数据终端和成倍增长的数据扩散。这些物联网终端产生的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制造业为首的传统行业,以及消费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
然而,物联网终端由于环境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带来的各种隐私问题,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