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勤劳能够致富”。不可否认,当我们秉持这样的优秀品质去努力工作,确实会给社会作出不少贡献,哪怕是在流水线上多拧一块螺丝,也是为社会添砖加瓦多一份力。
但是作出贡献不等于累积财富,财富和贡献从来不是对等的。当前现实的情况是,底层劳动人民过去几年干得累死累活,依旧比不上中产阶级每年拿几只股票、倒腾房地产的收益。没错,根本原因是时代变了。这里想引出的核心话题是:“财富不再是对勤劳的补偿,而是对认知的奖赏”。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农耕文化的社会里,你如果勤劳,多种一亩地,你就会多收获一亩粮食。因为那个相对落后的时代,没有其他衍生的财富工具,也没有很多花式的玩法,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都非常单一,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点余粮就以物换物。这就是那个时代,大家积累财富的主要方式。
在当前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农业在社会财富积累的比例中已经不是主要大头,甚至是被年轻人摒弃的一块产业——现在年轻人,还有谁愿意大学毕业回家种田的?“回家种田”,甚至都成为打工人在都市混不下去,最后用来调侃自己的出路。直播带货、炒房地产、炒股票、家政月嫂甚至是核酸检测这些产业快速膨胀,让财富积累的形式变得五花八门,里面当然有好有坏,良莠不齐,这里就不去评价。10个人中,9个人都在种田,你该考虑绕开竞争去种水果,让自己处于相对寡头的市场竞争位置;卖着卖着,9个人里5个人都学你种水果,你就该考虑不再种水果而是整点农产品设备啥的,让他们9个人从你这里买机械化设备,提高他们农作效率。核心在于,提升对整个市场的全局认知观,避免陷入红海竞争。
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去依靠勤劳致富的赛道已经非常红海,而提高认知,从高于常人的认知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积累财富将会成为全新的努力趋势。就比如说,股市、期货、币圈这种纯粹依靠金融数字搭建起来的市场,认知上的差异造就的财富差异就是天差地别的。高认知的投资者,善于发现机会、提早预判趋势,可以躺着把钱赚走;低认知的投资者,总是追涨杀跌,被庄家玩弄于股掌。这一点在金融投资中是非常明显的,就相当于用放大镜去放大认知差异在整个市场的差距,其中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人不可能赚到超越认知意外的钱。这里特别强调一点,没有怂恿大家去“不务正业”去整旁门左道,而是引导大家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勤劳”和“财富”这两者的关系。因为,对于一个更深蒂固地被传统教育修理过的人,他们是非常难以理解这两者的关系,但凡看待脱离勤劳去致富的人,他们都会视为不务正业。如果听从他们的建议成为主流思潮,那么整个社会最终的结果必然就是陷入极度内卷的竞争中。
互联网大厂所谓的996福报,就是以“勤劳”为核心驱动思维去怂恿所有员工多加班,多工作,不惜以身命代价作为竞争筹码。
“你工作8小时,我就比你还勤劳,我要工作9小时”“你工作9小时,我就比你还勤劳,我要工作10小时”“你工作10小时,我就比你还勤劳,我要工作11小时”无休无止地,所有竞争开始恶性循环,代价是非常惨重的。解决的方式,就是希望有人从互联网的大厂跳出来,去开拓一个类似元宇宙、Web3.0甚至是其他高科技的新兴产业,从互联网大厂与互联网大厂的同级竞争升级为元宇宙等大厂对互联网大厂的降维打击。就像你们9个人在种田,我一个人在种水果一样。这样,你工作12个小时,我依旧只需要工作8个小时——因为我们的工作竞争并不在一个维度上。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看,那些嘴巴上天天鼓吹勤劳致富的人,本质上才是把整个社会拖进极度内卷真正的刽子手,他们希望用自己熟悉的经验来碾压行业新进的竞争者。明知道对方很难赢过自己,还要逼对方呆在和自己一样的赛道里。所以,但凡有钱人,如果他们财富积累是依靠认知更多,他们是很难把钱亏掉的;但是如果是依靠勤劳致富的,很容易在未来这些认知竞争中亏掉大部分资金。不可否认,勤劳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它创造价值,激励人心,但是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应该允许一部分具备更高的升维思维,带领一部分人绕开这种“只属于勤劳才能致富的卷赛道”。
能客观理解,在当前时代下“勤劳”和“财富”的关系。“财富是对认知的奖赏”。
上一篇:2022年中国电商平台市场洞察
下一篇:大学生如何开始做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