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讲干货不带货的Hanson。
下周再划个水就能过春节了,我打算提前放飞,好好休息一下。本周四是虎年最后一场直播,我亲自来收尾(补刀)。
先前有家机构跟我商量着,要不要年底来一场脱口秀?
我本来有点想法,后来觉得:干财富的人,不天天都在脱口秀吗?
一样事情再喜欢,也架不住翻来覆去地干。
再说了,很多段子我已经写在无鱼2023年剧毒日历上了,一共发行了700份。这两天许多小伙伴都在闷着乐,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不管什么东西都不要过量,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抽象的。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本日历的毒性比较强,还是请适量“服用”,每天别超过3张,以免中毒。
最终我还是拒绝了线下脱口秀的邀请。不过即便当时答应也没辙,因为12月底大家基本上都阳了。今天看到某篇推文的统计,上海70%以上的人都阳过了。所以,很多事情不用勉强,直觉上不想干的就放弃。选择自己最舒适的方式,硬凑起来的往往不灵。这点无论是做投资、做生意、做公司、还是做人都差不多。
但是呢,2022年确实发生了许多意义非凡的事情,对此进行盘点并反思非常有必要。
于是早在12月下旬,我便决定在春节前最后一场直播上,从财富行业的角度,对这一年我们遭遇的“奇葩”现象去思考和总结。虽然按照我的性格免不了口吐芬芳的部分,不过咱们的目标还是就此获得启发,更好地在2023年做出进步和改善。
课件已经做好,罗列了10个想要深入讨论的话题:
话题1 财富行业认识论:对象与方式
话题2 我们的乐观从何而来?
话题3 我送你离开,在预期之外
话题4 营销方向的一致性
话题5 自刀,员工即客户!
话题6 投顾转型的拦路虎,指标
话题7 不断反转、再反转
话题8 负面,放大后的焦点
话题9 无论何年,都有好基金
话题10 如果投资可以重来
内容比较多,先给大家把要点梳理一下。在做PPT的时候,基本上每个话题我都反复想了许久,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推演。
开始之前,我特地准备了一个问题:
2022年在投资方面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询问对象都是无鱼的老朋友,有百亿量化私募的创始人,有债券和宏观的大佬,持有数千万基金组合的投资人,有财富一线的资深从业者,有从事多年资金研究的专家,有常年奔走熟悉各类策略和管理人的FOF投资经理。
然后我把伙伴们的回答汇总到一起,彼此之间有重合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当然,2022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财富行业里也远远不止这些,但我相信大家对下图所描述的事情应该更加感同身受。
话题1 财富行业认识论:对象与方式
这是个必须说清楚的大前提,否则我们每天在群里热闹就成了“人来疯”和“瞎起劲”。这里提及的认识论,说得装逼一点,那就是中国财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基金投资、资产配置方面有效的方法是否可以被认知?说得直接一点,我们在投资基金的时候,交易策略和管理人是否可以被认知?对此,我本人在2021和2022都遇到过一些观点,有些投资人认为私募策略和管理人的意图是不可知的。
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两个不相容的答案:
财富行业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我个人是反对不可知论的,并且结合现实和逻辑推理进行了证明。同时我也知道那些提出“不可知”观点的朋友并非故意找茬,而是在怀疑的实践陷入了思维误区。
很多时候,我们的怀疑是针对现实中的具体结果的延伸。比如我本人考不上北大清华 ,由此推出北大清华是考不上的。前面的事实没错,后面的结论没有对错,但两个联系在一起就出错了。这个命题延伸出去,即便当前世界上所有人都考不上清华,依旧得不出这个判断。因为我们无法证明还未出生的所有人都考不上,只要未来有一个人考上,便推翻了这个结论。同理,无论有多少人对私募策略一无所知,或者被管理人套路,也不可能证明其不可知。也就是说:对具体结果的怀疑,不能等价于对客观规律的怀疑。具体的证明我会在直播里说,其实不复杂。
如果策略、管理人、财富行业发展趋势、模式都是可知的,这个大前提成立之后,我们关注的焦点就落在了2个重点之上:认知的对象,以及认知的方式。
这里先说一句,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无论对于策略的实值,还是管理人都很认知,进而在投资这件事情总是很难掌握(正如感想汇总中有位投资人表示,2022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买啥,啥亏),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搞错了认知的对象!
一定要区分:基金经理在投资这件事情的认知对象,以及我们(投资人&投顾)对基金投资上的认知对象。这俩有联系,但不是同一样东西。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用了两张图,第一张刻画的是基金经理的认知对象,是投资市场上交易标的价格的运动规律。第二张图片描述的是基金投资人的认知对象,是基金经理(团队&策略)的能力圈和实践情况(擅长干什么?准备干什么?干得怎么样?)
明确了这个要点之后,接下去想跟大家交流的是认知方式: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再从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
并且在对认知进行实践时,我们会发现虽然人类发展出许多技术,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站在当下基于过去挖掘未来。比如投顾在给客户推荐基金产品的时候,会拿出漂亮的业绩曲线展示,这是用过去描绘未来。FOF经理在研究基金的时候,一定会根据过往净值,以及相应的指标去筛选和分析。
在此必须面对一个辩证的问题:我们承认过去和未来有联系,据此进行挖掘。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过去不代表未来,由此推断出来的结论会最终的现实会有程度不一的偏差。如果这个偏差能够被缩小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那么我们用过去所做的研究便物超所值。
然而,现实就像个顽皮的孩子,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先让对方充满期待地将自己抱起来,然后再挥舞着手掌毫不客气地啪啪打脸。投资中,大家总免不了乐观地期待未来,但很少多问一句:我们的乐观到底从何而来?
这是2022年1月份,各路主观大佬对2022年市场的预测,具体的内容篇幅较长,相当于每个基金经理写了一篇作文作为期末作业。从标题上看,大部分是乐观的,差异在程度上,而不是方向上。
随后我们便可在基金业绩曲线的运动轨迹之间看到许多干投资的人脸肿了一年,市场再次给大家上了一课:即便是专业人士的预测,被打脸也实属正常。为什么我在这里要强调预测的话题?这是因为财富行业一线的投资人、投顾甚至管理者在实践中都带有较强的“预测型认知”的模式。
什么是预测型认知呢?根据我的观察,可以概括为3种常见的形式:
a)询问型。许多人习惯用答案代替分析,用耳朵代替思考。这与我们长大过程中接受的教育形式密切相关。在我小时候,“听老师话”是衡量一个孩子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家长不会问你有什么想法,更不会去深思你的想法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只要你没有按照既定的标准做事,那就是错了。错了,就要改,甚至可以上升到很严重的地步。
虽然随着人们思维的开放,现在的小孩子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就存在既定标准的判断定式,比如职场上听领导话的人更受欢迎。因此,许多人在成年后降低了思考频率,慢慢的习惯于被动接受对方给出的指导、建议、分析……anyway任何认知(观点)的输出。
我经常说,许多财富端的客户使用最多的器官是耳朵,他们更希望听到投顾(理财师)直接给他想要的答案——买这只基金能赚到钱!前两年兴起的财商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卖出了许多搞笑的课程,专业和赚钱很多时候是负相关。
b)曲线型。简单说就是看业绩曲线,然后由感官产生偏好并进行选择,其依据的是将过往既定事实简单等同于自己进场后的未来结果。2022年某家以人工智能作为宣传亮点的量化私募,通过大佬站台并结合一段没有回撤的业绩曲线,赢得了大量机构和投资人的青睐。此种营销方式能够生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大部分投资人较为习惯地在基金投资上通过曲线进行预测型认知。
c)公式型。归入此类的个体通常会觉得a)类太过愚蠢,而b)类又太过肤浅。为了表现出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优越感,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公式或者模型,将过往的数据导入之后,便能够得出对未来的预测判断——借此买入相应的基金而获利。我在先前开课的过程中,遇到好几个在此领域寻求解决方案的学员,沟通无果之下便退了钱让他们另寻高明。通常兜里没几个钱的投资人,总想着寻找到一条只有他能掌握的捷径,不仅能赚大钱,还能显得自己很厉害(另一种线野双收的方式)。
我不得不直接指出:预测型认知在管理自己财富这件事情上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认知)方法。我更觉得,许多专业人士、资深大咖做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对未来展开思考,并据此产生预案。他们的预测不会是单路径,而是会考虑各种情况,准备尽可能多的预案。
另外还需要留意一点,有些人乐观不是因为客观的市场环境,而是因为以他们的立场,只能乐观!这不禁让我回忆起非标盛行的年代,理财师总是斩钉截铁地告诉客户:没事,很安全。其实人家的真实意思是,他很安全,不是你的本金很安全。这样的乐观如果你真的信,那么接下来便会遭遇各种预期之外的事情了。
我们往往在事前过度乐观,因而对于风险反应不足。在遭遇现实和预期之间巨大差异的冲击时,又会对风险反应过度,进而产生二次错误。
所以当一些投资人饶有兴致地问我:你觉得2023年会不会是个牛市?
对此我总会不合时宜地泼冷水:怎么你这问题说的好像牛市来了就不会亏钱一样?
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牛市、熊市,而是对预期之外的场景没有预案,再加上思维僵化和认知不足,一旦遭遇基本无法应对。
Bulls Make Money, Bears Make Money, Pigs Get Slaughtered!
虽然2022发生了许多预期之外的事情,但有一个现象却出奇地一致,那就是财富机构营销的一致性。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两个营销case,第一个是1000ETF的发行,第二个是泉果赵诣基金的发行。我发现不同财富机构的宣传话术、宣传方式、甚至内部的激励措施都非常同质化。由此想到因为在遭遇冲击后大家对机会的反应滞后性,以及财富端发行产品的逆周期性,对于热门基金配置的目标值得每个当事人深思——一定得搞清楚自己追逐某只热门基金的原因:你究竟是为了帮别人的忙,完成对方的营销业绩?还是你自己当前的组合中有必要配置这只产品?
但往往这个时候,投顾是很难的,愿意帮忙的人不会总是有,因此干财富这行总免不了自刀!
自刀是指员工自掏腰包购买产品。从非标时代开始,我就观察到大量的自刀现象。转入净值化时代,自刀的情况依旧经久不衰。所以我对自刀做了详细的路径分析,发现不同的自刀方式和场景,这些场景都能够帮助我们在基金投资上做出判断(具体直播里讲)。
自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跟当前投顾考核体系有关,无论是民营三方机构,还是券商、信托、银行,考核指标都已经成为转型的拦路虎——制约着财富业务向着净值化、专业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关于考核指标我之前有推文提到过,可以分为(1)单产品指标;(2)复合指标;(3)以AUM为主的保有量指标。财富行业阶段和发展,从考核指标与SOP体系便能一叶知秋,并且这是一个先行信号,值得保持敏感。
无论是什么行业,其必然是发展的,而发展又必然具备前进性和曲折性。
投资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会发现行情在不断地反转中走向高点(or低点),前进性(大方向)和曲折性让事情变得复杂。因此,我们会发现积累下来的一些常识,与客观真实是相反的。这波疫情放大了这样的现象,许多感觉是对的,其实错漏百出。
投资人提问比较多的另一个问题(反面问题)是怎么才能不被套路?或者少被套路一点?
解决这个问题的普遍方法是自我证伪,即当你产生一个乐观的投资想法的时候,不要总是去证明这件事是可行的,而要反过来想方设法去证明这是不行的。以前我在尽调项目的时候,先把融资方假设成坏人,他们就是来骗钱的,然后从不同角度去验证,只要有些方面不清晰,那就否掉这个项目。
证伪不能让你赚到钱,但能让你回避掉一些坑。这个方法是反过来用的,大家需要去习惯。证伪用于自身更深层便是弱者思维,也就是承认自己不懂,能力一般,运气一般,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分析判断决策,结果会很不一样。
当你学会证伪的方法,对于很多外部信息也能够判断。然后就会发现,负面信息经常会被放大。如果顺着看,好像还挺有道理的。但反过来,立刻就能发现漏洞。
这就不得不提今年11月和12月债券价格下跌,导致银行理财和债基净值回撤的事件了。许多投资人将此作为今年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没有之一)。真实情况其实并没有那些野鸡号写的这么严重,只不过负面放大后,通常会成为关注焦点,并带来流量。因为我们判断时比较习惯以来感觉,而负面对感觉的冲击要比正面大很多,这将导致我们对此反应过度。而反应过度的地方,便充满着许多营销的机会。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分辨能力很重要。如果真假善恶好坏分不清,无论是投资、做生意、做人结果都不会好。影响分辨能力的是认知方式,刚才说了依靠感觉认知会被误导,所以我们在感受到之后,需要转入分析、推理、判断这些更加理性的认知方式。
而另一面,2022年的投资环境虽然不友好,但并不妨碍一些好基金脱颖而出。如果你花时间去搜索,便会发现无论什么年份,都会有表现特别好的基金。那么,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个现象?
这个问题很容易又演变成后视镜问题,很多人沟通的时候经常会比较懊悔:如果当时没买它,而买了它,那就不一样了。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投资可以重来,你大概率还是会亏钱!
这个世界很有意思,万物都有联系,你变了,对应的因素也会跟着变化,最后你会发现唯独自己的认知没有变化(长进)。而投资结果跟你的认知是有关联的,因此即便倒回去重来,结果也不必然会更好,甚至可能更糟糕。
当然,唯结果论里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案例,我们可以在直播里慢慢交流。最后我提炼出3个句子:驱动,总是由内而外。变化,从数量到质量。预期,不确定性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