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台热潮的爆发与阿里有关,一起步就是双中台,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时至今日,「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的区别」这个问题还是国内搜索引擎的热点问题。
一般理解,业务中台更多偏向于业务流程的管控,将多种业务流程中共性、通用的服务抽象出来,形成通用的服务能力;数据中台更多是指把多个业务板块的数据串通在一起,打破数据孤岛,让数据之间共振,为实际业务、管理决策提供稳定、高质量的数据能力。两者共同点一般是不直接面向最终的用户,中台的输出内容之上需要再包一层应用(用户界面),比如对于数据中台,一张BI(商业智能)报表就是应用;一般都有可复用的技术能力或者可复用的业务能力,比如业务中台可以提供订单的全流程处理。
关于中台的起源,阿里对外声称是受到一家「小而美」的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的启发。
2015 年中,马云带领阿里巴巴集团高管,拜访了位于北欧的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SuperCell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公司。每5到7个员工组成一个Cell,依赖公司多年沉淀下来的素材库,通用的算法与游戏框架,可以快速发布游戏。
最近受远川研究所《奥特快谈》一期视频的启发,笔者感觉可能双中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北欧小国爱沙尼亚。爱沙尼亚的“数字化国度”之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启动;2001年上线涵盖政府部门以及本地公用事业公司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X-Road。我们现在来理解,X-Road基本就是一个双中台的架构了。
2001年,爱沙尼亚开发了一个分布式公共数据库系统X-Road,旨在打通爱沙尼亚政府部门和重要的本地公用事业公司的数据库,实现关键数据在整个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内部的互联互通,以应对数据交换成本不断增加和数据泄露的风险。目前,X-Road已经成为爱沙尼亚数字化社会的中坚力量,该国的公共和私营部门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全面无缝的对接与协同。当前,爱沙尼亚99%的公共服务都实现了7*24小时的全天候访问。
近期也出现一些声音,说很多大厂的业务中台都推不下去了。
有消息称,阿里巴巴董事长兼CEO张勇近期在阿里内网发布文章表示,他对目前阿里的中台并不满意,他直言道,现在阿里的业务发展太慢,要把中台变薄,变得敏捷和快速。 (2020年12月)
核心的一个观点是,业务中台的东西太固化(变化慢),无法跟上业务的创新。本来还可以商量一些通用功能是否放在中台里来实现,但是如果中台的建设是老板的一号工程,实际落地时候总会变形,可是可不是的,一般就被潜规则为是的。这种大背景下建设出来的业务中台复用度不一定高,但是提炼和维护业务中台花费的代价却不低,甚至抵不上中台复用带来的价值。一旦业务中台开始建设,未来每做一个变动,都要评估对现有业务的影响。来了一个新需求,上线的时长可能还变慢了。业务中台,本想降本增效,后来可能发现还降低了效率。毕竟,两款游戏之间的通用性是一个到家,一个到店业务之间的通用性所能比拟的。
名义上的数据中台能够产生的价值,基于外部因素影响多少也要打一些折扣了。比如基于行业监管政策的要求,金融类的数据不能与互联网娱乐类的数据直接串联;《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已经出台,对于算法推荐,个性化推荐做了一定的限制。
中台这个事情,在企业管理层面,并没有问题,就像马云提到的,「技术统一、数据统一、文化统一」。技术统一/文化统一,能够使得企业用一个方法论/技术体系去推进建设,管理与投入成本最低;数据统一,使得被浪费的存储费用最少。SuperCell的成功,也不一定全是中台的功劳,还有更多诸如组织管理与创新机制,比如The best team makes the best games;甚至其CEO在2020年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新闻稿中提到自己的成功也离不开运气成分。
有微博网友近期(2021年11月)提到:互联网大厂的“数据中台”都破产了,唯有受到启发的国家数据中台lead起来了 。笔者也认可这个观点。国家层面的数据中台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标志一:「互联网 + 政务服务」 (最多跑一次) 从浙江开始在全国推广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最多跑一次”改革与信息数据共享。现实中各地政府普遍反映信息共享度低和信息孤岛是制约“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深化的主要瓶颈。当前,互联网发展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网络技术的突破,使得系统对接、数据全面共享在技术层面上没有任何障碍,关键是条块分割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约束。为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必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着力解决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领域存在的基础设施条块割裂、网络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缺乏协同等问题。各级政府领导要有强烈的改革共同体意识,在信息数据共享上为“最多跑一次”改革保驾护航。
「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这正是数据中台核心价值所在。
标志二:国家层面各类数据应用的推出
新冠疫情防控成为新常态,国务院层面推出了健康码、通信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查询等应用,也标志着各省数据的串联,各部门之间实现了一定的数据共享。
标志三:数字化改革成为很多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
2021年,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全面部署数字化改革工作当前的重点任务,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搭建好数字化改革“四梁八柱”。 “1”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即五个综合应用,分别是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数字经济综合应用、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和数字法治综合应用,包含“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城市大脑+未来社区”等核心业务场景;“2”即数字化改革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
数字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迭代过程,围绕“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总时间表,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到2021年底,初步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个综合应用实现功能全上线、省市县全贯通。
当然数据中台、业务中台背后,即有对技术水平、安全水平的挑战,更大一个层面,也是对管理政策的挑战,比如如何确保被集中起来的数据的使用是合法合规地被使用。类似爱沙尼亚那样严厉的法律惩罚是一种解决方案,或许这也值得数据人、法律人持续去做探索。
参考资料
题图:SuperCell 官网页面,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