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害怕看成绩单,长大了害怕看体检报告。”年轻人,成了为健康焦虑的一群人。
当Z世代开始陆续面对失眠、脱发、肥胖、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时,养生也成了最热的话题之一。9月一到,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水壶烧水声,提醒着各位打工人,又到了“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季节。
据《2017—2022年中国健康养生行业报告》显示,在中国养生人群中,18-35岁占比已高达83.7%,养生对年轻人来说就跟早C晚A一样重要。
曾经,年轻人一边“放纵”一边养生的行为被称为“朋克养生”;如今,一生要强的年轻人,又为养生贴上了新的标签。
不止养“身”,还要“走心”和“看脸”
相比疫情之前,大众将健康单一地理解为“不生病”不同,如今,健康范畴也在改变,年轻人养生的目的也“不纯”了。
据《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数据显示,90后、95后、00后近一年的健康困扰数量多于70后和80后,皮肤状态不好、身材不好和情绪问题,是困扰年轻人最多的三个问题。
“走心”和“看脸”成为这届年轻人养生的特点,他们逐渐从“保温杯里泡枸杞”等初级养生之道迈向了更高阶的探索——关注心理健康,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容貌,并把容貌状态看作健康的一部分。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打工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工作岗位,“养生“似乎是一种重获生活掌控权的行为。在繁忙的工作后,躺在按摩椅上享受按摩、喝喝养生茶……是他们给予自己“有在好好生活”的心里慰藉。
“熬夜会气色不好”“秃头警告”“过劳肥”,对于年轻人来说,健康状况会影响颜值,因此养生的诉求中,容貌也成为重要的一项。低糖轻食、积极参加运动、关注科技养颜,或许是对抗“容貌焦虑”的武器。
70后、80后在青年时代容易忽视对身体的保养,到中年才来“找补”。而Z世代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注重对自身的“向内探索”,使得他们养生意识的觉醒要远比上一代人早得多,并且学会在青春和养生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在意“养于内、美于外”。
年轻人养生变“懒”了,拿营养品当零食
熬夜敷面膜、可乐配党参、蹦迪穿护膝……疫情之后,“朋克养生”变得没那么“新潮”了。
“惜命”的年轻人对健康这件事格外上心,“一边作死一边自救”的养生方式显然不够科学,不少人选择从“朋克养生”的怪圈里逃离,开始追求“懒系养生”。
所谓“懒系养生”,在于“快”和“懒”。年轻人在养生产品的挑选上,开始追求便捷、简单和高效,权衡时间成本、简化体力劳动,能够随时随地让他们在“偷懒”中就达到养生的目的、获得健康。
年轻人变“懒”了,养生品市场也变“卷”了。功能性食品因年轻人的养生热潮,迎来了新的机会。各种保健品、养生茶、鲜炖或者即食类“轻营养”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Z世代营养消费更喜欢新奇形态的产品,营养需求也越来越细分化,既要对身体健康有效,又要好吃。这促使了养生保健产品“零食化”发展,如做成糖果、果冻、饮品等样式,在分享的场景中还能成为一种社交名片。
在电商平台搜索“防脱发”“补钙”“失眠”这些养身诉求的关键词,不少充满混搭感的营养零食映入眼帘:黑芝麻丸、红枣枸杞丸、人参果冻、阿胶糕……年轻人总忘记吃保健品,但换成这种零食之后,随手来一袋,根本停不下来。
“懒人”养生能动嘴就不动手,最好是能在吃喝玩乐中达成“碎片化”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