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不定的2022即将告终,当财富管理行业的从业者滑出企业微信,短暂屏蔽掉其中的各种吵杂声后,不知作何感想。
假如你在总部工作,可能在想:
不管是产品销售、基金投顾还是其他业务,靠强激励刺激、重指标加码,勉强完成了一些规模,2023年怎么办?
假如你在一线,也可能反思:
产品销售一直被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20/21/22三年过去了,买过产品的客户,他们对我的信任有所增加吗?
回想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管、财富机构对净值型产品的一致推崇和卖力包装,让它成为无比正确的存在。许多次面对押注单品失败或资产配置策略失效,你只能告诉自己:净值型产品没有错。
近期和一位在银行从事财富的朋友聊天,他说:我们领导还在每天一口一个「固收+」,但是转身面向客户的时候,才发现我已经被拉黑。
一个也许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五年过去了,我们离财富管理真的更近了吗?
私人银行的存款回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它反应了高端人群对理财产品的态度。2020~22三年里面,至少能够观察到两次明显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回流存款」的现象。
第一次在2020年。那年是资管新规原定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当时银信体系内的刚兑理财产品大幅减少,高净客户资产的腾挪只有两个选项,要么不接受波动,收益向下;要么不接受低收益,风险向上。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在那一年达到了峰值。
第二次在2022年。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分析师们默默地把「存款搬家」几个字从报告里面删除。这个词最早用来形容余额宝这类含息高流动性产品对现金的冲击,后来泛指财富管理趋势下,人民群众对金融产品的趋之若鹜。
在聚焦中高风险资产经营的券商这一端,情况体现得更直接。截至12月末,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年内缩减了近14万亿。据官方数据,三季度末证券公司的「客户资金余额」,即资金账户内未动用的现金为1.74万亿,较上年末减少了8.42%。
显然,无论如何2022年这一次「存款回家」都要比2020年那一波来得更凶猛。
以产品销售为主轴的财富管理模式遭到了巨大考验——如果坚信市场最终会拨云见日,产品净值大幅修复后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其实不难预见,市场无非是一次次起落,最终把销售人员和客户都淘汰出局。
与个人客户这一端的踟蹰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的资方正在崛起。这里的资方,指的主要是机构和一些类机构投资人,包括企业理财(含上市公司理财)、家族办公室等等。
回顾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变迁,首先是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当时的城市富裕人群和专业个人投资者首先接触股票市场;若干年后,互联网证券大发展,让大部分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很低成本地接触到证券服务——对应的分别是中字头券商和东财的崛起。
近年,以金融产品为载体的专业机构投资人在市场上的声势逐渐壮大,肉眼可见的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等等的管理规模增长,也托举出一系列如基煜、汇成等专门服务机构投资人的第三方代销渠道,他们的非货币保有规模已经与国有银行比肩,并且远超所有头部的证券公司。
不过,经历了2020~22年的快速升腾,机构投资者市场也开始出现逐渐饱和、竞争态势固化的趋势。到下一轮,也许该关注那些正在生长的「非职业型机构投资者」,包括前面提到的企业理财、家办等等。
和传统的金融机构不同,这些新型的机构投资人最大的特点是分散、难以被统计或按标准模板刻画。他们可能同样在试用那些专业机构投资人铺路、打造好的交易下单系统和投资分析模块,但是显然还没有被充分服务。
以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或私募基金为例,你可以轻松统计到他们公告的投资规模,近年绝对增长额远不如个人市场那么冒尖,但是增速很快。另外,这个市场里有很多「看不见」的部分,那些现金流充裕的上市公司,实际的理财投资比公告的量大得多。
当系统性增长乏力的时候,增量往往来自结构的腾挪。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小的企业,可以在大环境衰退的情况下,依然能找到自己的活路。只要你的理想不是成为巨无霸公司,就始终有可能在细分的领域或者迭代的时机里找到生存空间。
下一篇:“德“包含能量性也包含品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