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产品经理的价值来自于 “用产品手段解决市场问题”。自 2020 年开始,存量的用户需求几乎被开采殆尽,未实现的用户需求多半是难于逾越的高山。这意味着产品经理价值最大化的一面——创造性地满足用户需求,已无用武之地。
整个互联网虽然仍在增长,但并非像过去一样,由产品创新驱动增长。同时失去了创新空间之后,增长幅度也远不如过去。
在这个大背景下,产品经理如果留在互联网行业,最佳出路是 “合体运营”。我自己十多年一直在重复做着从0-1产品起盘的工作,既管产品也管运营,所以后知后觉,直到这次行业现象级的转变,才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
通常情况下,产品经理最感兴趣的需求,是来自用户的高价值需求,这意味着产品方是实现需求的主导角色。但随着 “开采殆尽”,目前高价值的需求往往来自运营,运营成为了主导角色,产品负责落地实现,相当于从甲方变成乙方。而来自运营的需求,往往并不需要创造性的实现,合理调用(进化了十年的)标准组件即可达到最大化收益。
以上弯弯绕绕的话,直说就是 “纯粹的产品经理没那么重要了”。
如果 “开采殆尽” 是一个事实,那么纯粹的产品经理就要接受这么一个事实,在可见范围内,产品从主导部门变成了支持部门。毕竟谁主导高价值需求,谁就是最大的受益单位。这时,产品经理要不调整心态,认为 “高质量的落地” 也是重要的;要不合体运营,从运营角度出发去思考,转型成为一个 “懂产品的运营 leader”,也就是我最近一年的角色。
如果能转型成功,谙熟运营,那么产品经理同时具备了:1、更好的系统化思维,2、更好的项目管理与协作等优势,比纯血的运营竞争力更强。
举个例子,运营提出一个方案的时候,会考虑怎样做方案效果最佳。而产品+运营的思维方式,还会进一步考虑怎样做扩展性最佳,全局耦合性最佳。
同一个人在脑子里同时思考产品侧与运营侧的问题,沟通带宽百倍于一个产品小组与一个运营小组讨论,这对(从运营想象力出发的)创新和复杂方案至关重要。
至于产品经理怎样转型运营,那又是另一个千人千面的话题了。
除此之外,产品经理第二个职业变化,是更多从商业角度考虑问题。
过去的十年,互联网行业的惯性思维是 “追求规模”,认为只要规模上去了,商业收益自然浮现。甚至于,即便没有孵化出合理的商业模式,也会有巨头为规模买单,购买你的用户与品牌。因此大多数从业人员已经习惯了(在资本支持下)不计成本地追求规模。
过去的十年,技术革命带来一片巨大的蓝海,通过产品创新,创造了巨大的新兴市场。这十年里,“锐意创新-开拓市场” 是收益最高的(资本与人才)投资方向。但同样从 2020 年开始,互联网增长减速,外资逐步撤出。如上所述,随着高价值需求的枯竭,产品创新到达了它的边界,人口红利也到达了它的边界。
在现有技术支持下,2020 年之后几乎没有任何重大创新,算法与视频带来的增长速度也在 2021 年以后放慢速度。这意味着创新与红利的两大加速引擎,逐渐停转,很难有新产品新项目像过去那样快速扩大规模。尤其在趋于固化的市场格局下,不大不小的规模有可能无法孵化健康的商业模式,也有可能无法卖身套现。
那么,从一开始就重视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公式,不仅从用户价值,也要从商业角度去思考,成为了 2020 年以后的互联网新浪潮。不尊重这个浪潮的公司,纷纷被打倒在地,吐血惨叫 “降本增效”。那些没有健康营收的用户规模,反而成为了拖累,规模越大亏损越多。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更为科学的演变论则指出,成功是市场与人才互相选择的结果。所有的英雄叙事,都基于特定的市场环境。今天的市场已经变了,难道你还停留在过去的光辉岁月里刻舟求剑吗?
而我们产品经理,一边挨着降本增效的毒打,一边也要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商业意识,最低限度不要做 “不计成本” 的傻事。否则当有一天公司意识到 “这是一笔成本哟” 的时候,你,就是被削减的成本。
下一篇:映幕:VR领域的细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