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优秀营销案例以及“翻车”营销案例都可以成为未来品牌营销的参考和启示。
一起来看看2022年度,有哪些“翻车”的营销案例吧?
2022年元旦,肯德基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宣布将于元旦后首个开工日推出泡泡玛特联名款盲盒套餐。肯德基与盲盒销售商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的“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引发消费者抢购及社会广泛关注。根据这款盲盒套餐的销售规则,要想集齐整套玩偶,至少需要购买6份套餐,而其中稀有隐藏款出现概率是1:72。为此,有消费者不惜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还有消费者为“求娃”而购买“代吃”服务,雇人代买代吃套餐而获得盲盒,甚至不排除将吃不完的食物直接丢弃。
中消协对此表示,以限量款盲盒销售则是以“饥饿营销”手段刺激消费,容易导致消费者为了获得限量款盲盒而冲动消费,并因超量购买造成无谓的食品浪费,所以,应当抵制。盲盒市场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各行各业的商家都发现盲盒市场有利可图,希望来分一杯羹。身处其中的消费者,确实需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勿盲目跟风。
2. 宝洁对“侮辱性文案”致歉
3月13日,宝洁会员中心公众号发布文章《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闻一下!》。据悉,该文章称:“10个男人9个臭,而女人的臭味是男人的5倍”、“男人足部细菌繁殖速率是400%,可女人是2300%。”该文章还称,女人也有体臭,而且胸部最臭,甚至称女性在运动后的臭味,连榴莲+螺蛳粉+臭豆腐都比不上!因其被指侮辱女性,“宝洁致歉”的话题,宝洁一度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热议。网友表示:“要真是正经科普请发实验数据做对比,而不是用这些带煽动性的语气和手法写文章。”
后来宝洁删除了相关文章,不过套路式的道歉模板也没能女性消费者的接受,只能说不论品牌大小,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抖机灵玩法终将受到流量反噬。因为这次的营销事故,不但令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引发消费者反感和抵制,还可能面临着罚款,已经演变成严重的危机事件。
3. 膜法世家海豚皮面膜“太惊悚”
三月底,一则以海豚为主角的广告片出现在全国多地的电梯广告中,视频中小海豚翻腾着跃出水面,用拟人的声音冲着电梯里的乘客说道: “姐姐,贴贴......工作辛苦了,老板算个P...PT” 。广告片推广的是一款“海豚皮仿生面膜”,消费者注意力首先会集中在海豚皮三个字上,理所当然的会联想到该面膜是用海豚皮制成的,广告有虐待动物的嫌疑。 “海豚皮”加上拟人的打开方式,而且广告片出现在密闭的电梯间里,更是让人感觉到惊悚和不适,甚至让人想起那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海豚湾》里面血腥残暴的场景,膜法世家这则电梯广告遭到了很多网友吐槽和反感。
对此,膜法世家表示:“很抱歉广告内容引起了一些误会,我们决定撤掉“海豚皮”仿生面膜的电梯广告。”针对“海豚皮”仿生面膜广告引起的争议,膜法世家回应称,没有任何动物在本片拍摄过程中受到伤害。
大卫奥格威曾说:“要美!要震撼人心!”对于热衷于通过电梯“洗脑”广告的品牌来说,在注重广告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同时,更要考虑大众的切身感受,广告内容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广告吸引用户注意力并不难,难在通过优质的创意新意用户,而不是为了吸引用户不择手段。
4. 奥迪广告片“抄袭”致歉
5月21日,奥迪和刘德华合作的广告片《人生小满》引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该视频在微信视频号的点赞、转发超10万,在奥迪官微播放超455万、点赞超1万,在刘德华抖音更是点赞超500万。然而当天晚上,抖音百万粉丝博主“北大满哥”发布视频《被抄袭了过亿播放的文案是什么体验》,视频通过逐字对比的方式,证明奥迪广告文案抄袭,该广告随即陷入了抄袭的风波。随后奥迪、刘德华和广告代理公司三方都对外发布了澄清声明,相关负责人也对外进行道歉,被抄袭侵权的一方“北大满哥”也发了视频表示不再追责。
事件发酵后,奥迪公司第一时间迅速回应并道歉,从舆情应对上看相关行为很及时。但是从效果而言却并不理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广大网民对原创的尊重,保护版权、抵制剽窃已成为主流声音。
5. 蔚来汽车“翻车”
6月23日, “蔚来汽车被曝冲出总部大楼坠落”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就在蔚来对该事件作出说明后,因其声明“与车辆本身没有关系”引起了争议。有网友认为,调查结果这么快公布值得怀疑,更有网友指责官方第一时间撇清车辆关系的回应“太冷血”。蔚来连夜更改了表述,将声明中“这一场意外事故,与车辆本身没有关系。”改为了“这是一起(非车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不过从后续反馈来看,不少关注此事的人依然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妥,有观点认为,是否由“车辆原因”导致,应由专业机构依据车辆数据等资料认定。从这个角度看,蔚来若要自证清白,还需拿出更多的细节。
蔚来“翻车”了,但依靠现有信息,还不能草率得出“蔚来汽车不安全”的结论。除了驾驶员不当操作等原因,处于研发、测试阶段的车辆,也不能混同于已量产、销售的车辆。测试出现问题,并不意味着市场销售的车辆也有安全隐患。也要承认,测试车辆虽然难免磕磕碰碰,但像这样坠楼殒命的惨烈事故绝对算得上极端案例了。这也给企业提了个醒,车辆测试毕竟具有一定危险性,为了强化安全保障,车企有必要在测试车使用、内部流程管控、试验场条件等方面加强管控,以此来降低测试危险系数,这既是为了防止测试车翻车,也是为了防止品牌形象“翻车”。
6. 钟薛高“高温不化”
7月5日,一段网友用打火机点燃钟薛高雪糕疑似烧不化的视频引发关注,并在6日登上微博热搜第一,此前,钟薛高31度室温下放1小时不化也引起过热议。不少网友推测其添加了凝固剂、防腐剂等成分,引起了广泛讨论。随后,钟薛高方面回应称:不存在不融化的雪糕,固形物高、水少,完全融化后自然就为黏稠状,产品仅使用极少量的食品乳化增稠剂,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添加,可放心食用,所有雪糕产品合法合规生产,适量卡拉胶有助于乳蛋白保持相对稳定。
消费者对高价雪糕开始“不买账”,本质上还是由于某些高价雪糕价格虚高,缺乏性价比优势。雪糕作为夏季最常见的冷饮,好吃不贵还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购买的第一原则。雪糕产品创新必须建立在保证性价比的基础上,一味追求营销推广和高端定制而忽视产品品质,注定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7. 张小泉菜刀“拍蒜惊奇”
7月12日,广州王女士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菜刀断开。后联系张小泉官方客服,客服表示“刀不能拍蒜”;7月18日,张小泉总经理一则采访视频流出,其中提到:“你学了十几年的切菜都是错的,所有的米其林厨师都不是这样切的。”一时间,不少网友“三观”被震碎,纷纷跑到评论区留言。短短几天,这个1682年以来闻名于世的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成功登陆A股的“刀剪第一股”——张小泉,将一桩产品质量事件推向了品牌负面甚至危机事件。
想要保持业绩高速增长,很多传统品牌就得从提高单价走高端化及扩充品类两方面着手。我们也从一系列事件中发现,大众就想要一把“耐造的刀”,一款实用的产品,所以,还是得要产品力说话,要让产品对得起百年品牌的称号。
8. 李宁新品引发“鬼子服事件”
10月中上旬,李宁在荆门漳河机场举行了“李宁2022逐梦行主题大秀”,然而在秀场上的几件服饰却引发了网友巨大的讨论。原来,在大秀上,有网友发现了几件极具争议性的服饰,认为这几套服装的设计颇有日系风格,甚至可以说是从“日装”上找的灵感。尤其是帽子的设计被不少网友指出像极了当年日军“屁帘帽”的翻版,特别是当模特身上军绿色的服饰后,整个画风看起来十分的奇怪。
说起来,在时尚圈这样相似的设计其实并不少见,生活中一些防护帽的设计也比比皆是。而根据此次李宁大秀的主题,整个设计都是围绕“飞行”,“飞机”等突出“户外属性”的产品,如此看来,这样的设计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作为深受国人喜爱的民族品牌,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样的设计还是让网友们感到了一丝不适。不少网友纷纷涌入了李宁的官方账号,怒斥李宁:“我把李宁当国货,李宁把我当大佐?”不仅如此,李宁高管还发文表示:“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和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同时我们更应该自省,如何在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过程中避免更多的误读”,疑是对该事件的回应。
在当前疫情的巨大冲击下,消费环境出现变化,消费信心和消费动力明显不足,仅靠着国潮的聚焦年轻人、捕捉国潮心理的“粉丝”打法,已失去最初的效果,人们消费趋于理性,相比于过去从心理上支持,消费习惯更多地开始考虑真正需求。这种情况下打着国货的旗号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势必会遭到消费者在心理上的排斥。
9. 海天酱油陷入“双标风波”
国庆长假期间,海天酱油陷入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中。有博主晒出国外所售海天品牌的酱油,配料表上不含添加剂,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而对比国内海天酱油的成分,配料表上含有谷氨酸钠、苯甲酸钠和三氯蔗糖等多种食品添加剂。此事随后引发舆论热议。对此,海天虽然三次回应,表示“所有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国内外酱油内控标准无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尽管有行业协会力挺,但海天并没有扭转舆论风向,反而愈演愈烈,让网友产生海天“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质疑。可以说,海天的危机并非“双标门”,而是危机公关处置的失败。
企业公关需要强大的“统战”思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遭遇危机的时候,更需要多交友、少树“敌”。面对质疑者、批评者,甚至所谓的造谣者、攻击者,应立足于对话,尽可能地争取理解和认同,而不是相反,把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力量推向对立面。搞清楚可以团结的力量都有哪些、如何做才能实现团结,是海天味业解决“双标门”危机的关键。
10. 椰树土味直播“辣眼睛”
10月8日晚,椰树在抖音开启直播带货,但开播仅几分钟其直播间就被抖音平台掐断。10分钟后再次开播,但没过多久再次被掐断。据悉,椰树集团的直播间一再被封与其主播穿着性感有关,被质疑其直播打“擦边球”。随后,椰树工作人员出面回应,表示开设直播间是因为产品需要,但不清楚网友对于直播间的质疑。
10 月 9 日,椰树集团因直播带货登上知乎热搜第二。针对椰树椰汁的土味直播带货,网友为此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椰树集团在营销上持续在打法律的“擦边球”,另一派认为椰树集团的营销只是延续了过去的风格,因为椰树之前一直就是土味营销的代表。
从本次直播视频来看,椰树的直播内容很难归入“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范畴,只能算是有些“擦边”,所以虽不提倡,也并不能算“违规”。但从椰树长期发展视角来看,椰树椰汁这“一以贯之”的土味营销还是有必要做出改变。椰树应该有更多元的定位,要跟上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提升品牌调性。提升品牌调性就是将品牌塑造得更高级,而这才是守住椰树这块老牌子最好的营销创新手段。
上一篇:橙干货|独立站私域流量的新玩法?这些方式可以提高海外 ...
下一篇: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