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本人魔都 211 金融专硕硕士,专业课 139,拥有多年 431 辅导经验,成功带上岸多位三跨考生逆袭 A 区 985/211 高校,直接上图为证(请勿盗用)!
金融专硕、MPAcc 和 MBA 向来是每年考研热度霸榜的前三,其中金砖性价比相对较高(综合就业面、学费、上岸难度、是否需要工作经历等综合衡量)。也因此,近五年来,我国金融专硕(MF)A/B 两类地区的国家线在波动中不断上升,这与其「多金」、「待遇好」、「跨考生友好」等性质密切相关。
多金的行业自然会涌入不少竞争者,当竞争者快速增加,行业的门槛也就水涨船高了,这主要体现在:
1、收入可观的金融从业者必须是 985/211 硕士起步;
2、有丰富的实习经验和相关证书。
而在这两点中,后者相对轻松:实习可以曲线救国,从小机构积累经验后再申大机构的核心岗;证书也可以边工作边考,即便辛苦但至少可以降低机会成本。
但!硕士门槛,还要是 985/211 的金融硕士,这个门槛可要花点心思!从多年的辅导经验来看,如果大家只是有勇无谋埋头啃书本,在现在这个考研环境中,很不幸,二战的概率是很大的。毕竟 431 的知识点太多,而每个高校又都有自己的出题风格,如果不提前了解目标院校的偏好来对症下药,短短一年考研周期(很多人甚至还没有一年)的努力很可能南辕北辙!
这里答主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考研使用过,并每年都会推荐给学生的宝藏课程「高性价比择校规划讲座」,431 的考研院校信息看这一门课完全够用!课程由经验丰富的头部机构创始人讲解,涉及众多 985/211 top 金融名校的定向讲解,并覆盖 90% 的 431 高频考点、定向真题和难点解析,一扫专业课盲点,复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最关键的是!本课程全程免费,学生党还可以免费领取各类 431 资料(教材、历年真题解读、热乎的备考经验等等,下图展示部分资料),瞬间明确复习目标,上岸概率直线飙升!
接下来答主就来具体介绍下为什么 431 金融专硕的国家线这么高,并且帮大家拆解高效的复习规划时间节点,内容干货较多,建议先点赞收藏再食用:
原因太多,这里只分析我所认为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人都是奔着名校考!报考人数多(本专业+跨考生+脱产考生+在职人员),录取人数太少(即便疫情扩招,增幅也没赶上大家报名的热度。)
本专业考生:金融这个行业比较奇怪,企业反而是偏好本科非金融相关专业的同学,业界称为「复合型人才」。这就导致科班出生的应届生反而没有很好的去向(C9 和头部财经院校当我没说),叠加大部分金融行业要求硕士起步,倒逼这批可怜的孩子们只能去卷考研了,当然这里有一批家境不错的选择了出国(但疫情后比例大幅缩水)。
跨考生:这部分是金融专硕的主力军了,其中又分为经济大类专业(非金融)、理科、工科、艺术、心理等等专业(企业尤为偏好理科,特别是数学和计算机本科背景的同学)。
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在读了大学后才认识到对所学专业没有热情,并且不想一辈子从事自己不爱的事(姐/爷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啊!),而国内大学转专业的概率低、难度大,思来想去金融考研相对来说最好入门,甚至还有越来越多的高校不考数学,直接就闭眼冲了!
脱产&在职人员:这部分的比例较小,但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我自己所读的院校每年大概有 10%-15% 的大龄考生(26 岁以上)。并且这部分考生多有一定的从业经历和社会经验,在学习金融时可以更好的结合理论来理解,往往分数都不低。
主要是结合辅助教材过第一遍目标院校的参考书目。这里推荐两本书,是帮助你了解金融体系,快速上手拿高分的宝典:
张亦春老师的公司市场学和郭丽虹老师的公司金融学,没有教材的同学可以在课程中免费向老师领取 pdf 版资料!
这两本书非常适合金融小白以及跨专业的同学上手,快速对金融体系有一个了解。相比于朱叶老师的公司金融和其他对金融市场介绍的书来说,这两本是不可多得的武林秘籍!(不是说朱叶老师的书不好,只是难度比较大,不适合小白上手。)
等暑假看完这两本书后再回头看上外的参考书,相信我,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而这一变化会快速帮你突破学习金融的瓶颈期,塑造出更宽、更广、更全面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时间步入暑期后,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过完了部分参考书,没有开始的也不用着急,这一个月我们的主要任务即:结束金融学和公司理财部分的学习(底线是必须过一遍金融学的院校参考书!),并开始根据目标院校的出题风格开始分流:
偏好计算题的院校:开始着重刷计算题熟悉公式;
偏好论述题的院校:开始看金融热点和财经公众号,积累专业表达,学习规模成文逻辑。
如果有大神这个阶段已经做完了上述的所有复习工作,那么恭喜!从往年的备考进度来看已经横扫 90% 的考生,可以提前开始了解目标院校的真题了!
7 月后开启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的框架梳理(至少三遍!)。框架的整理公开资料有很多,即便身边有上届学长学姐留下的葵花宝典或者学霸的九阴真经,也不建议直接「拿来主义」!
毕竟每个人记笔记的习惯、考点分布、重难点分布等都不尽相同,直接照搬别人的框架看似很省事,但效用不大。所以,不论第一遍的考点梳理如何简陋、不规整,也必须要自己做!
并且,梳理框架做一遍是完全不够的!通常来说至少要做三遍:
第一遍整理框架是比较少的,在不断的整理过程中,伴随着刷真题、模拟题和对各知识点的进一步了解,框架的分支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就像期权的二叉树定价模型一样不断延伸;
第二遍建议将补充的知识点重新罗列、梳理,并整理成一份「厚切版芝士」笔记。要把考点详尽罗列,尽可能不漏一处,并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遍则再「由厚到薄」,压缩框架。通过前两遍的梳理,你基本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整体框架,这时你可以对照真题、模拟题和前人笔记等公开资料,进一步筛选出重难点,并做最为简单的罗列。这一方便可以锻炼自己的概括和筛选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自己尽可能多地去思考重难点。
这里放几张答主自己整理的框架图给大家做参考:
开始刷往年目标院校的 431 真题(如自己找起来费事也可以向老师免费领取!),这个阶段一定要做好错题的分类和整理,建议做一个电子文件夹,每天按时期把错题进行归档,做到心中有数。
除此之外,这个时点还需要多关注微信公众号和热点资料,学习评论员思考问题的角度:宏微观、国内国外、政府企业居民、监管+防范、短中长三期等等等等有非常多的角度,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角度,同样的题你如何去答,用什么角度去说,是这个阶段你需要向各位大佬学习的。(这比专业课啃书本有趣多了,而且很好学!)
请大家全部回归书本+梳理热点+二刷真题(友情提示:目标院校参考书目的课后习题往往会出现在真题中,请一定要认真对待!!)。
这时的重点是回归基础补漏洞,很多概念这个时候你可能又会有全新的理解,比如 APR 和 EAR;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等。并且除了新的热点外,尽量别再涉猎新的知识,避免增加自己的焦虑(毕竟金融的知识太广太深,可以说是学不完的,因为你学习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它更新的速度……)。
最后,考研绝对是辛苦的、反人性的,特别是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但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高性价比院校,上岸其实也并非太难之事!既然你做梦都可以梦到考研分数,说明你真的非常非常努力,相信时光一定不会辜负寻梦人!
祝一战成硕!
本文作者:@Mck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