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竞争白热化、不确定性增加,已经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主旋律。为适应新制造的需求,组织生产需要反应更敏捷、更快、更便宜、质量更好、服务更周到,智能制造由此走向了中心舞台。
一、智能制造四阶段
智能制造首先要打造一个具有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能力的敏捷制造模式。正如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所定义的:智能制造的本质和真谛是利用先进技术(如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认识和控制制造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以达到更高的目标(更好的应对需求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智能制造要实现智能化的终极目标,需要经过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制造业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
在自动化阶段,要了解各业务板块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核心业务流程和工艺流程进行管理,利用自动化工具(装备和软件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
在数字化阶段,企业开始采用数字化装备、信息技术对核心业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单一业务内部的数据和信息共享。
在网络化阶段,企业开始对数字化装备和系统进行网络化集成,实现跨业务间的数据共享。
在智能化阶段,企业能对人员、装备、产品、生产过程等数据进行挖掘,通过知识、模型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精准预测和部分业务的优化控制。
其中,装备智能化是智能制造中的关键,数字化和网络化是装备走向智能化的起点。
二、设备物联网的五大挑战
随着智能制造转型的逐步推进,不少企业都在积极寻求从自动化向数字化的过渡,将数字化装备接入智能生产网络中,完成终端到大脑的连接。因此,设备物联网是这一时期建设的主要方向。
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设备物联网的推进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掣肘。总的来说主要有:聋哑设备多,厂商开放性差,种类多、协议多,海量数据实时处理等。
具体来看,首先是聋哑设备问题。聋指的是上层系统无法指挥设备,无法将工单、配方等参数写入到设备的控制器中,也无法对其进行启动、停止等控制。哑指的是设备没有远程监控,自动数据采集等功能,设备运行状态,生产信息,生产过程参数不能被上层系统获知。傻指的是没有互联互通,想要生产协同,完全依靠人工反馈,效率低,易出错。
其次是设备厂商开放性差问题。不少设备厂商出于自我保护,不仅收费昂贵且服务差,对用户保持提防心理,导致设备开放性差。
第三个是离散制造的设备种类太多。制造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复杂而割裂是它的历史特征。同一个厂房里,可能有好几种来自不同厂家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往往采用各自的技术和数据标准,彼此之间并不能直接连通和交互。
第四个是协议和数据转义引发无点位表、无注释、数据存储混乱、数据可读性非常差等问题。
最后,生产端大量的传感器、设备带来了海量的数据,需要高速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对网络依赖性更高,以及对采集、清洗、边缘计算的实时性要求。
以上重重挑战的叠加,使得我国设备物联网的推进仍处于初级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设备联网率不足20%,与日本等制造强国存在了显著的差距。
基于OPENLINK,苏州胜网提出车间联网解决方案、工业数据智能分析及可视化、设备运维解决方案等解决方案。
其中,车间联网解决方案可根据客户需要灵活组合使用Edge和Server,自带时序数据库,避免因网络原因数据丢失,第三方应用系统可通过OPC-UA/MQTT访问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报警和事件。
工业数据智能分析及可视化,可应用于车间级、整厂级、企业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高达PB级的分布式中央大数据仓库,汇集各分部场所和各IT系统的数据;实时动态数据分析,配置式可视化仪表盘。
设备运维解决方案,可直连现场设备,报警直接转生成维修工单;并对设备资产管理、预防性维保,让设备更稳定可靠;可连接移动APP及手表、维保看板让运维更敏捷;基于运维成本及绩效分析让组织管理更科学。
基于OPENLINK解决方案,胜网科技能为锂电行业某客户进行的数字化改造,最终帮助客户实现了订单交付过程全程可视化、生产运营管理可视化;对生产参数管控降低不良率;平均故障响应时间控制在2分钟内;设备稼动率利用率提高 5.2%;实现了设备/工夹具管理无纸化、信息化、智能化。
在过去的消费互联网时代,以BAT、TMD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在商业的舞台上占据C位,工业互联网时代,“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下半场”也显示了巨头们对这一新领域的野心。未来企业工业物联网应用的重点由设备和资产转向产品和客户。工业企业借助物联网实现业务长大的主要途径包括新的产品和服务和更紧密的客户关系。为了开发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或提升现有客户关系,企业将需要大量产品和客户的相关信息支持。目前工业企业所获得的产品和客户的信息量远少于资产和设备的信息量,在效率提升和业务长大的双重诉求驱动下,未来企业工业物联网应用的关注度将由设备和资产转向产品和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