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点广告,为什么广告主还愿意花钱?
hi,大家好,我是张小羊。今天来和大家聊聊互联网广告有效性的问题。
张小羊是做互联网广告的,身为广告人,宝宝心里苦。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们投放的那些广告真的有人看吗?
大部分互联网展示类广告在页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用户久而久之养成了浏览习惯,只会注意页面的主体内容,自动忽略了广告。曾经有一个故事:爸爸和女儿一起浏览一个网页,女儿突然指着电脑说:看,恐龙!爸爸足足花了一分钟也没找到恐龙在哪,最后发现原来恐龙是页面上的一个广告图。
而我们日常看到的像病毒一样的广告,心里本能的抗拒,更不会去点了。
这样说来,好像互联网广告真的没什么效果?
---------
但是数字是不会骗人的: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工具类APP墨迹天气的广告收入1亿元,今日头条全年广告营收有望突破100亿,而搜索巨头百度仅第二季度的广告营收就超过了180亿。
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互联网广告是有效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部分人不会去点击广告,为什么广告还能创造这么高的收益呢?
肯定有人说:广告主都是冤大头
广告主内心OS:才不是呢(傲娇脸)
---------
其实,造成这种误解的关键是:大家不明白广告的本质是什么
广告的本质:借助各种媒介完成较低成本的用户接触
简单来说,广告投放的转化行为分为曝光-关注-决策三个阶段,曝光是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承载着触达用户的艰巨任务,所以才有了“位置为王”的说法,广告主们愿意为大体量的黄金位置一掷千金。
常见的黄金位置有:APP开屏,首页轮播图,弹窗等。这些都是让你不得不看的位置,哪怕你立刻按了×,也有一秒钟的记忆。
即使是效果付费的广告,第一步也是要触达用户,只有给用户留下了印象,引起了用户的兴趣,才会有后续的转化。
所以你以为不去点击广告就没效果了吗?too young~只要在你网页上看了一眼这个广告,不管点没点,广告主的目的都达到了。
触达即有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广告是有效的。我们称之为:
张小羊·广义有效性定理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品牌广告以CPM(每千次展示)来收费的原因。
---------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传统广告有效果吗?
事实上,传统广告真正彻底的贯彻了触达用户的目的,而对于后续转化的监测是缺失的。用户从感知到购买这个行为过程可能需要长期的刺激,所以传统广告更看重的是长期的离线转化率,通过持续性的、高频次的广告投放而达到引导用户转化的效果。
比如说你在地铁上看到了张小羊的广告,你可能没有印象,然后你打开杂志也是张小羊,吃饭的餐桌上是张小羊,路边的灯箱是张小羊,你还会不记得吗?
大部分同学反感互联网广告,是因为部分投机取巧的广告主忽视了广告的质量,大量粗制滥造的广告从电线杆子上转移到了网页上,如衣服上的补丁一样穿插在页面的角落里,中断用户操作进程,影响用户体验,俗称“辣眼睛”。
所以,不管是传统广告还是互联网广告,广告人首当其冲是要提升广告的质量,用文案、海报、创意等各个因素来吸引用户的注意,让用户不会因为广告过于难看而有意识的忽略。
-------
尽管你们不愿意承认,但是我们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
试想下,如果没有广告,那些新的APP要如何为用户所知?那些有趣的活动要如何传达给用户?那些优惠促销信息要怎么才能传播出去?届时,所有的新生事物都将因不为人知而埋没,人们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固守在现有的成果上,一蹶不振,经济倒退,社会崩溃……
广告是信息交流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
最后说一句,广告是互联网企业主流的变现手段。谁也没有义务和责任无偿提供服务,一家企业为了生存和盈利而进行一点商业行为是天经地义的。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用户们已经愿意为知识付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用户们也愿意为服务买单,让更多的免费工具因为广告而生存下来。
没事儿多点点广告,动动小手指,造福你我他。